对主权基金热的冷思考
作者 谭保罗
发表于 2024年8月

2007年,中投公司成立,主权基金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近年来,中东主权基金们成为了中国不少投资机构和创新企业的目标“金主”。投资机构希望“中东土豪”成为自己的有限合伙人,而创新企业则希望直接拿到股权投资。

中东主权基金也属于广义的美元基金。当来自美国的“本土美元”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缩减对中国投资的时候,“石油美元”可以算是一种国际金融市场的“及时雨”。

主权基金并不只存在于中东。从北欧的发达国家,到东欧的俄罗斯,从非洲到南洋的新加坡,主权基金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愈发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由于被视为“国民养老钱”,它们的每一笔投资都相对谨慎,因此其投资思路的变化也都具有一定的风向标意义,影响着国际资本的流向。

然而,主权基金“凶猛”的外表之外,也经常出现动辄“巨亏万亿”的局面。在一些经济体,政治权力的过度干预,加上基金管理人内部治理的问题,也可能削弱一些主权基金的投资能力。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全球经济发展水平极高、退休人员收入可观的一些发达经济体,并没有规模巨大的主权基金。难道它们不用管理“国民养老钱”?

实际上,主权基金并非管理“国民养老钱”的最优选,它的崛起充满偶然。

两种崛起路径

全球的主权基金规模到底有多大?按照主权基金研究平台Global SWF在2024年6月发布的最新数据,全球主权基金的总规模约为12.041万亿美元。2023年,日本的GDP约为4.2106万亿美元,全球主权基金的总规模约为日本GDP的3倍。

2014年,全球主权基金的规模不过在5万亿美元左右。时隔10年,规模翻了一倍。而在中投成立的2007年,全球主权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刚突破3.3万亿美元。

主权基金规模之所以扩张如此迅猛,必须从主权基金的资本来源说起。按照资本来源,主权基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石油资本”。中东的主权基金自然属于这一类,另外,挪威主权基金也是主要源于石油收入的积累。

1960年代,挪威在北海发现油田。1990年代,巨额的石油收入积累,让挪威认识到必须成立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来管理巨额外汇,于是创建石油基金。2006年,石油基金更名为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到2024年6月,规模已达到1.6万亿美元。

另一类主权基金的资金来源是“国有资产”,即通过国有资产、财政资金的划拨,建立主权基金,在全球进行广泛的投资,从而实现代际储蓄。成立于1974年的新加坡淡马锡和我国的中投公司,是这一类的典型代表。

两类主权基金在运作上也有一些不同。“石油资本”一类的主权基金,始终以对外投资为导向。国家通过石油出口之后,会在央行的账户上积累巨额美元或其他国际货币,而这些外汇收入需要通过对外投资来实现增值。因此,“石油资本”一开始就热衷于在全球寻找资产进行投资。

“国有资产”一类的主权基金,一开始并非外向型的,而是出于理顺国资管理框架、提升管理效率的需要。比如,在1970年代之前,新加坡在化工、基建和航运等领域成立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它们的股权属于新加坡财政部。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