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想解决城市拥堵,是该建设更多的高架桥,还是实行车辆限号呢?
在2024年,这个困扰众多大城市多年的“病”,有了一个新的选择:如果不能在地上走,我们或许能在低空上飞。
“低空经济”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提出。2024年,它成为各大论坛、各个城市的焦点。所谓的低空,一般指海平面1000米以下的空域(特殊情况可以放宽至3000米以下)。这个空域相对目前商用飞机的运行空域,尚待开发利用。现在,随着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低空飞行器技术的成熟,在城市低空乘坐“空中的士”,逐渐从梦想照进现实。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首席专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舒振杰近年将研究重心放在了低空,尤其专注于低空的无人机国际标准。2020年,他主导并发布了中国第一项无人机国际标准,并在此后推进了12项中国无人机国际标准,在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7月6日,他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做了一场《新质生产力之低空经济》的演讲。他提出,我们当下实现低空经济还面临几大主要问题。
例如,低空空域资源管理利用并未实现最大化;低空的基础设施、低空运行管控尚待完善;我国目前尚未有效贯彻法规标准……
低空经济相比其他新兴产业更特殊的是,中国在这一新兴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发展低空,国际上没有先例,一切都要在实践中摸索。
南风窗记者在7月与舒振杰院士谈了谈低空经济的起飞与发展。核心问题便是,究竟要经历哪些历程,克服哪些困难,才能实现“空中的士”随处可见的美好未来?以下是南风窗与舒振杰的对话。
低空,中国引领
南风窗:2023年12月,低空经济在中央经济会议上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此为媒体和公众熟知。作为航空领域的中国专家,你是何时感受到低空经济开始兴起的?
舒振杰:低空经济是中国首先在全球提出的。早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了发展规划。有关部门也在这之后相继成立了低空经济研究中心。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于是,2024年,我国各个城市都在加速布局低空经济。
南风窗:我们为什么现在要提出发展低空经济?
舒振杰: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低空航空器已经积累了很好的产业基础,尤其是无人驾驶航空器。例如,以大疆创新为代表的轻小型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我国的技术创新、生产制造、产业链都居于全球领先位置。面对当前复杂国际环境,进入到产业化发展阶段,需要国家层面的引导和推动,加速产业的落地,才能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南风窗:你刚刚提到eVTOL,这也是众人的焦点。2023年12月,中国公司亿航智能EH216-S获得民航局颁发的标准适航证,成为全球首个获得适航证的eVTOL公司。这一“全球首张”,会加快此后eVTOL的认证过程吗?国内的eVTOL是否马上要爆发了?
舒振杰:客观来讲,亿航的成功取证给了我们很多公司信心,也为今后的适航取证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低空的载人航空器机型各不相同,技术路径也有差异。目前,正在排队申请适航审定的無人机型号2000多个,因此,做适航取证也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来,结合相关规章和标准,以安全为底线逐项完成审定工作。
南风窗:现阶段,我国eVTOL拿到适航取证的只有亿航这一家。你也曾提到,低空无人航空器的适航取证挺难的。难点在哪里?是技术上带来的难吗?
舒振杰:从技术上来说,低空飞行器的适航取证没有商用航空的要求高。你想想,动辄载几百名乘客的商用航空对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显然要更高。而我们大部分的低空航空器都是不载人的,对技术的要求要低一些。
我说的难,不是指技术上的难,而是当下的经验不足。传统航空业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对航空器一整套完整的、成熟的认证程序。而低空条件下,航空器种类很多,我们先前也没有太多认证先例,经验不足,都需要时间慢慢摸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