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鲟鱼的体长约1.5米,有的甚至长达两三米,是一种罕见的大鱼。
它的皮肤光滑,性情温顺,在圆形的池子里不停洄游,或追逐嬉闹,或跃出水面,引来人们的惊呼。
这种鱼最有名的,是它的卵,可以被制作成有“黑色黄金”之称的鱼子酱。
从成都出发,驱车120多公里,路过高山,穿过隧道,车子缓缓驶入雅安市天全县。在这个小县城里,有一个四川最大的鲟鱼养殖基地。
“雅安的鱼子酱可了不得。”操着一口四川方言的周师傅,指着鱼池里的鲟鱼自豪地对南风窗记者说:“全球每100克鱼子酱,就有约14克产自我们这里。”
周师傅口中的“这里”,指的是四川润兆渔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兆渔业”)。
事实上,目前全球60%的鱼子酱产自中国。其中,超14%的鱼子酱源自润兆渔业,所占份额位列全球第二。
“挖”到“黑色黄金”,雅安人功不可没。
雅安多雨,一年有200多天都在下雨,一旦下大雨,池水就容易浑浊,很难看清鲟鱼身影。基地负责人告诉我,我的运气不错,去鲟鱼养殖基地的那天,天气晴朗,池水清澈,常在深水区活动的成年鲟鱼能被看得一清二楚,不少小孩趴在池边看鱼。
不过,阳光过于猛烈,周师傅扛着麻袋,挨个给鱼池撒饲料,忙完就迫不及待地躲到树下乘凉。
周师傅今年50多岁,在全球鱼子酱行业头部之一的润兆渔业工作,负责鱼池喂养、巡查和卫生打扫。每天早上他六点起来,喂养鲟鱼,巡视鱼池,打扫卫生,累是累,“不用背井离乡,比种地强”,还给交五险一金,饿了、渴了能马上回家,鱼池旁边那栋小楼就是周师傅的家。
但这样在家门口的好工作,在十多年前的雅安,周师傅是几乎找不到的。不仅是他,附近不少村民大多只能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收入微薄。直到十多年前,一位四川广元的中年人把鲟鱼带到雅安。
此后,靠着一盒盒鱼子酱把生意做到全球,鲟鱼在雅安的各大河流中安家落户,悠闲生长,村民们有了生计,这个西南小县城也开始焕发活力。
雅安这家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鱼入山中
今年年初,在“四川尔滨回礼事件”,即四川征集哈爾滨回礼的备选清单里,鱼子酱榜上有名。此后,雅安的鱼子酱开始走入大众视野,来天全鲟鱼养殖基地参观的人也随之多了起来。
天全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彭继林告诉我,这三年来,天全县每天至少接待两拨人,或为考察,或为采访。去年统计下来,他们总共接待了800多批次客人;今年在“四川尔滨回礼事件”的助推下,截至5月的接待批次就已经过千。
“很高兴也很骄傲,鲟鱼产业取得现在的成效很不容易。”作为土生土长的雅安人,彭继林感慨良多。
据彭继林回忆,十多年前,雅安市天全县以农业产业为主,种植茶叶、水果和中药材,或养殖家禽、开挖矿石,创收手段并不算丰富。
尤其是千禧年前后,在国家的号召下,多地关闭小煤矿、私人煤矿,对林木、花岗岩等天然资源的采集监管也变得更严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