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往这边来
作者 祖晓谦
发表于 2024年8月
图/丁得

13年后,成庆再度入川,看到了和当年迥然不同的景象。

寺庙里肉眼可见年轻人增多,参与佛学分享的受众学历职业背景更现代,没人告诉他们生命该如何安顿。佛学既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能嵌入现代社会的认知方法,在“卷不动、躺不平、逃不掉”的当下,这些流传两千年的观念正在切实回应着现代人的心灵追问。

去年开始,成庆成为面向公众的通识课《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的主讲人,但他最初是个本科读电子工程的工科生。从中学关注西方哲学、生命哲学,到辞掉两份工作跨考研究生读政治思想史,再决心从西方思想史转向中国思想史,他一度遭遇强烈精神危机,而后他基本抛掉过去的专业方向,完全投身佛教史,在漫长的上下求索中,他一直在寻找一个问题的回应:“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

作为一个“工科思维”的人,成庆一直想为佛学做一个说明,它不是简单的祈福祭祀,也不是某种需要皈依的神秘之物,而更像一种非常实用的认识论以及实践方法,佛学告诉人类意识背后有某些规律,这些规律可以通过实践得到精神的体验确认。

生命意义不是小众的问题,40多年的增长让人们对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习以为常,但这种发展的路径能否让我们继续获得幸福跟自由?经济转型的时刻,终极问题一个个都浮上来。

成庆认为现在正处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社会需求转向期。他常常告诉学生未来的两个要点,一是人类会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二是东方文化会再度成为解决人类精神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如果仍然执着过去的认知路径,那么势必会错失自我转化的机会。

身心灵,急切的需求

南风窗:近几年世界和人心都不安宁,大家好像集中开始观照内心。据你的观察,当下社会上较为显著的意义危机是什么样子的?

成庆:意义危机其实一直都有,这不是个新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特例,这种经济全面、快速的发展非常少见,但是生活在这40年中间的人,会觉得这是常态,理所当然认为只要赚更多钱就可以享受现代化的好处和世俗性的幸福,但从宏观的人类文明史角度看,财富短时间积累后,经济的衰退或崩塌势必随之而来,如果一个社会对此没有思想准备,就会遇到心灵危机。

10多年前我刚工作时满地黄金,工科毕业后很轻松地就到中国电信工作,后来到了上海靠着自学的经济学也很容易进到陆家嘴的报社做财经编辑,就职业发展机遇而言,那是个太幸福的时代,但我在同龄人中像个异类,好像所有人都朝向光明,而我在往黑暗的方向走,人们会觉得赚钱、买房唾手可得,为什么不去走主流道路?

我觉得我自己在没有获得生命意义说明的时候,是很难依靠物质生活就满足那些一般性的人生答案的,但现在反过来一看,发现意义问题的浮现不过迟早而已。这并不说明我更有智慧,而是对人生问题的价值排序有差异。对我而言,意义问题在当初就很明显,迫切地需要解决,而大多数人那时候可能觉得生活、职业问题是更重要的,自然就会屏蔽掉很多内在的问题。

不过,现在大家一股脑儿地思考那么沉重的生命意义问题,反而让我有些不安。关注心灵和精神问题是件好事情,但大家都如此渴望靠一种思想资源、生活方式来去解决什么问题的时候,其实里面隐藏着另外的危险。

如今很多人遇到心理危机时找不到方向,要么直接跑到醫院的精神科去寻求治疗,就如同“宛平南路600号”在上海已经成为一个梗,要么则把自己交给寺庙、道观或者拿钱去参加各种类型的身心灵课程。但这些背后都有一个很大的危机,那就是你自己对各种人类文明的思想资源其实缺失大概的判断和了解。

我这些年做佛学通识课程,其实是想让听众冷静理智地了解一下佛学到底在讲什么,以避免本来是想解决问题,却不小心掉入另一个陷阱,比如某些商业化的身心灵产业。因为,探索精神其实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精神上的“欺骗”比物质上的“欺诈”更为可怕。

南风窗:你怎么看待成为风潮的身心灵疗愈产业?

成庆:身心灵产业背后的资源其实非常复杂,里面涵括了古印度的瑜伽、灵修方法,也有经过欧美嬉皮士文化和消费主义转化包装后的各种心灵治疗技术。但不管其表现多复杂,最关键的一点是它自称能够提供方法帮助人们安顿身心,让你能够体验某个共同体的安宁气息和氛围,但一旦当你向另外一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寻求精神上的帮助时,却又很容易形成一种本能的精神依附感。

在正统的宗教团体里,其实是有各种方法去抵消这种人格依附性的,比如在佛教经典里,佛陀并不是一个僧团的领袖或是权力的执行者,而只是团体里众多僧侣中的一员。而当今天的精神依赖极端化之后,“身心灵”的实践就可能异化为现代社会里经常看到的各种新兴宗教,正如电影《周处除三害》所演绎的那样,某个精神导师借助类似正统宗教的语言暂时宽慰了你,最终的指向却是“你要依靠我,依靠这个群体”。

正是这个原因,我觉得目前流行的很多身心灵实践的底层逻辑是有误导性的。从佛教的思想来讲,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成住坏空的,你不可能依靠在一个有限的对象上。从佛陀的角度来说,只有当你理解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绝对依靠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获得自由,才能真正地依靠自己,而任何其他人的帮助都只是辅助和启发,我们最终的心灵安顿跟解脱其实来自你的认知是不是正确。

南风窗:向你寻求帮助、咨询的人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烦恼?

成庆:我在大学这些年教佛学通识课,在跟大学生接触时会感觉到原生家庭的问题相当普遍,其实今天中国社会的全面精神危机来源于过去高速发展的40年里,从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全年龄阶段的认知问题,其背后是在于多元化生命教育的缺失。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