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辛弃疾《摸鱼儿》
作者 黄天骥
发表于 2024年8月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在辛弃疾创作的六百多首词中,上引的《摸鱼儿》是最负盛名的一首,在整个宋代词坛中,它备受瞩目,也是他的词作中写法最为奇特和最具艺术特色的一首。它的上片,写的是惜春之情,用语通俗,明白如话;词的下片,却多次引用典故,而且从表面上看,和词的上片似乎没有什么联系,让人莫名其妙。但恰是这样的处理,表现了作者在艺术上的高明。

关于辛弃疾词的创作系年,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对于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却无可争议。因为辛弃疾在词牌的后面加了一段小序:“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很清楚地表明了词的创作时间。淳熙,宋孝宗年号;己亥,以干支计算,即淳熙六年(1179)。那一年,辛弃疾已近四十岁。

我们知道,辛弃疾在幼年时,目睹金兵入侵,家国沦亡,就立下了恢复河山的壮志。他智勇兼备,文武双全,曾带领五十人直闯拥有五万兵马的金营,捕捉杀害抗金义兵首领耿京的叛徒张安国,挟之于马上,直奔南宋首都,将叛徒斩首示众。一时南宋士气大振,辛弃疾也得到了朝廷的嘉奖。但由于他一再主张北上抗金,和主和派发生激烈冲突,被调离政治中心,到地方上主管财赋工作。这一来,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我河山的理想无法实现。所以,在出仕南宋的几十年中,辛弃疾一直是郁郁不得志的。

掌管财赋,在别人看来是个肥缺。宋孝宗让辛弃疾担任此职,表面上似乎也颇看重他的才能,实际上却是不想让他过问军国大事,不喜欢他在朝廷上为恢复故土大声疾呼。辛弃疾也知道朝廷的用心所在。由于经常受到政敌的造谣攻击,他一直愤懑不平,苦恼不已。早在一一六八年,亦即他三十岁左右任建康通判时,就写过名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感慨“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预感收复山河的愿望可能成为泡影,他发出“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悲叹,但还是让人感觉到他胸怀豪气。又过了十一年左右,他竟被调离湖北,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因此,当王正之置酒为他饯行时,他看到朝政日非,社会充满危机,不禁痛心疾首,痛感壮志成灰,心情极为复杂,磊落不平之气夺腔而出,便写下了《摸鱼儿》这首最负盛名的长调。

辛弃疾是在暮春时节和王正之在小山亭上对饮的。按说朋友为他置酒,词中多少会表现些惜别之情吧。可是很奇怪,在词中他半点没有提到惜别,也没有先写小山亭一带的春色。词的上片,写的只是自己的惜春之情。这样的写法,和序文没有多少关联,出人意料。

辛弃疾在词的第一乐句,立即提出:“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他劈头即以反问的句式,问春天还能抵受多少风风雨雨,还能经受得起多少打击?其实,他当然知道,春天已经饱受风雨的摧残,才会动问“春”还能够经受得起多少次折腾。他已经痛苦地感到,炎酷的夏季即将到来,温暖的春天来日无多,而那春天竟然毫无知觉。因此,他才把万千思绪,化为一句没头没脑的反问。正如陈廷焯所说:“起处‘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百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见《白雨斋词话》卷一)确实,这三个字意味着作者经过反复思考。他突兀地提出“更”字,以反问的姿态,表明春天实在无法抵受即将面临的痛苦。这真如“横空盘硬语”,让读者陡然一惊,从而产生了强劲的吸引力。

紧接着一句是“匆匆春又归去”。他眼见那经不起被风雨多次摧残的春天,年复一年走得匆匆忽忽,要留也留不住。在这里,我们也要注意辛弃疾对“又”字的运用。按理,春去夏来,作者也只能看到春天每年一次的“归去”。但是,辛弃疾强调自己又一次看到春天的归去,这等于说,他在江南年年都看到“春归”,年年都在痛惜大好时光的流逝。这“又”字和上句“更”字的配合运用,让读者感受到他年复一年饱受惜春的苦恼,一直为自己无法挽回春光而伤感不已。

第二组乐句:“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诗人进一步表達自己矛盾的心态。本来,春天是鲜花开放的季节,人们喜爱春天,正是由于百花的盛开,展现春天美好的风光。但让人意外的是,辛弃疾竟然说他虽然喜爱春花,但是又害怕春花开放得早。花开必有花谢,如果花谢了,就意味着春天即将过去。因此,他宁愿春花开放得迟一些,也不愿看到春天的消逝。这感情上的矛盾,正好说明他对春光的极端爱惜。

面对这行将走向绝境的局面,辛弃疾又写他情不自禁,竟然直接和“春天”对话,这就出现了词的上片第三组乐句:“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诗人写他着急了,他迫切地呼吁春天:“停下来,不要再走了!”这直率的语调,简直像犯颜直谏,对春天有点不客气了。紧接着,他又改用恳切的口吻,劝告春天:如果一意孤行,后果会不堪设想。因为人们都说,春天一旦离开,就等于走到了尽头,那满地芳草,阻断归路,你休想再回到人间。在这里,作者带着半是恳求半是警告的口吻,劝说春天要知道前景的危殆,切勿自我迷失。这直白的诉说,表现出作者情急到何等程度。

接下去,诗人进一步写他和“春天”双方的态度。他应该写春天或是听从,或是反对。可是辛弃疾写的是:“春不语。”春天不搭腔。这让殷勤规劝的他,碰了一个钉子。当然,作为劝说者的他,也多少知道说了也白说,但总希望能产生一点点效果。谁知对方采取全不搭理的姿态。于是他无计可施,只能自艾自怨。这一句虽然只有四个字,但“怨”者和“不语”者神情对立的态度,却可以让读者在想象中看得清清楚楚。

跟着,上片最后一组乐句是:“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诗人在失望中写自己只能四顾周遭的环境。他看到的是一片衰败枯寂与空虚,屋檐下面只剩下张开的蜘蛛网,似乎还在努力粘住飞过来的柳絮,算是给残春留下了一点痕迹。词的上片,就在这凄清的景象以及音调悠远的去声中结束。

辛弃疾写过不少登楼望远或与亲朋惜别的词,他往往会先点染所在地点的景色。像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首即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