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与蔬菜
作者 刘文荣
发表于 2024年8月

瓜果与蔬菜,是人类最原始的食物。我们知道,猿类生活在树上,以树上的果实为主食。其后,猿类进化成类人猿,从树上下到地面,在好几万年间,以草类的根、茎、叶为主食,树上的果实成了副食。其后,又经过好几万年,类人猿进化成原始人,开始了人类的狩猎时代,在大约一万多年间,以雄性人类捕杀的猎物为主食,以雌性人类采集的果蔬为副食。其后,人类又开始以种植的谷物为主食,肉类和果蔬都成了副食,那就是农耕时代了。其实,就食物而言,现代人类仍处于这一时代,当今世界依然以谷物为主食,以肉类和果蔬为副食。所以,当讲到古代中国人吃果蔬时,应该知道,他们和我们并没有多少区别。

瓜  果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在吃的方面,贫富差异总表现在副食上。主食,大家都吃得差不多,谷物就那么几种,即便皇帝也特殊不到哪里去。况且,主食人人都得吃,不吃会饿死。副食则不然,有人有吃,有人没吃;有人多吃,有人少吃;有人吃得好,有人吃得差,因为副食的种类虽然繁多,数量却往往有限。

瓜果就是如此。在古代,瓜果通常是富人吃的,穷人几乎不吃,而富人中最富的,无疑是皇家。所以,可想而知,历朝历代的皇家肯定是瓜果不断。实际上,皇家还专设官职,负责供应瓜果。下面是从史书中查出来的相关记述:

甸师,共野果蓏之属。(《周礼·天官》)

元始元年……置少府海丞、果丞各一人。(《汉书·平帝本纪》)

掌御饮食果丞一人。(《后汉书·百官志》)

唐之官制,太宗定为七百三十员……司苑、典苑、掌苑各二人,掌苑莳植蔬果。典苑以下分察之。果熟,进御。……掌园三人,掌种植蔬果。……上林署,令二人,从七品下;丞四人,从八品下。掌苑囿园池。植蔬果,以供朝会、祭祀及尚食诸司常料……京都诸宫苑总监,监各一人……副监各一人……丞各二人……主簿各二人……掌苑内宫馆、园池、禽鱼、果木。(《新唐书·百官志》)

注意其中所说“植蔬果,以供朝会、祭祀及尚食诸司常料”,所以,皇家种瓜果不仅为了平时食用,还要用来做祭品。

景祐二年……礼官、宗正条定:逐室时荐,以京都新物,略依时训,协用典章。请每岁春……季月荐蔬以笋,果以含桃……(夏)仲月荐果,以瓜以来禽,季月荐果,以芡以菱。秋孟月尝果尝穄,配以鸡,果以枣以梨……冬孟月羞以兔,果以栗……(《宋史·礼志》)

文中的“荐”,同“祭”。不过,除了“荐”,还有“尝”,那就是吃了。吃法很講究,尤其秋天吃瓜果、吃穄米,还要和鸡肉搭配。从这里还可看出,大宋皇室吃的水果,主要是枣子、梨子和栗子,当然,还有桃子。这是不是有点寒碜?不,要知道,大宋天下只产此类水果。苹果、葡萄、香蕉、甘蔗等,均属非中原所产的“外来物种”,那时即便已有,也不能用来“荐”,因为那是古礼所不允许的。至于吃,可能皇家还不屑吃这些来路不明的“洋水果”。“己丑,敕来年太庙牲牢……时果勿市,取之内园。”(《元史·世祖本纪》)按古礼,非但不能用“洋水果”祭太庙,最好也不要用市场上买来的水果,要用自己种的,才显敬意。不过,到了明代,好像不那么遵守古礼了:“孝宗弘治五年,更定进用果品顿放地。……凡日逐进用果品,弘治五年奏准,以东安门外保大坊,官房一所顿放。”(《大明会典·上林苑》)皇家“进用”果品,由各地进贡,不再自己种了。也就是说,即便祭太庙,用的也是进贡来的果品。同样,清代皇家所设“果房”,也不是管理果园的衙门:“果房设管果首领、人役,收贮各园所送一应干鲜果品及支放筵宴所用干鲜果品。”(《大清会典》)“管果首领、人役”是负责“收贮各园所送”干鲜果品,而且干鲜果品主要是“筵宴所用”。但不管怎么说,从这里可看出,从上古到大清,历朝历代都有专职官员负责皇家的“瓜果事项”。这很奇特,在全世界也许绝无仅有。

庶人中也有不穷的人,如地主乡绅、坊长店主,他们多少也是会吃点瓜果的。宋朝吴自牧的《梦粱录》,其中有一段说到了当时的瓜果。当然,其他各个朝代的文人笔记中也有说到瓜果的,但都零零星星,若要收集起来讲,须大费笔墨。所以,就将《梦粱录》中的这一大段全文抄在下面。文中讲到的有些瓜果的品名或俗称(这些我都加了引号),不必管它;还有文中讲到的产地名(如“富阳王洲”等),也不必管它。

果之品:橘,富阳王洲者佳。橙,有“脆”“绵”“木”。梅,有“消便”“糖透”“黄”。桃,有“金银”“水蜜”“红穰”“细叶”“红饼子”。李,有“透红”“蜜明”“紫色”。杏,“金”“麻”。柿,“方顶”“牛心”“红柿”“柿”“牛奶”“水柿”“火珠”“步檐”“面柿”。梨,“雪糜”“玉消”“陈公莲蓬梨”“赏花霄”“砂烂”。枣,盐官者最佳。莲,湖中生者名“绣莲”,尤佳。瓜,青、白、黄等色,有名“金皮”“沙皮”“密瓮”“筒”“银瓜”。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