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短跑名将苏炳添突然宣布自己将缺席巴黎奥运会田径比赛。
苏炳添对媒体表示,由于比赛和训练不够系统,世界田联的世界排名中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名字,虽然自己一直全力备战,但仍然发现自己身体状况不太好,无法再为接力队创造优势。在一片唏嘘中,有观点认为,正是因为东京奥运会推迟,使得巴黎奥运会只有3年备战周期,最终导致苏炳添没能实现再战一届奥运会的梦想。
2020年,本该如期举行的东京奥运会受新冠疫情影响被迫推迟一年,使得本届巴黎奥运会备战周期只有3年。这种不同以往的备战节奏,给中国奥运军团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正因为周期缩短,让一些运动员有了再战一届奥运会的机会。
老将
“当东京奥运会史无前例宣布延期决定时,业内普遍认为,一场不可避免的大调整就要来了。”首都体育学院前校长钟秉枢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按照中国现行的体育制度,运动员是依照奥运会、全运会为周期进行训练和比赛,教练员会针对四年一届的奥运、全运周期有序安排训练计划,调整优秀运动员的“生物钟”,使其在奥运会、全运会当年可以表现出最好的竞技水平状态。
除了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受影响外,体育的其他延展领域,例如运动队的工作合同履约,各赛事的品牌商业赞助体系、营销推广、传播报道等领域,都需要全盘调整。
钟秉枢回忆,在东京奥运会推迟后,国家体育总局曾召开专家会议进行研究。与会专家认为,鉴于以往瞄准2020年7月的训练节奏和心理建设被打乱,运动员、教练员处于精神紧绷状态下的情形还将延长一年,或将导致思想上倦怠、松懈,一些为东京奥运会调整状态的运动员很可能将错过其生涯巅峰时刻。
站在当时的角度,钟秉枢认为,一些年龄上接近退役边缘的运动员,在延长的一年内的伤病防治、体能保持、家庭关系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已婚、已育的队员,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更大,但运动水平提升的可能性则不大,多维持一年的高水平训练非常不容易。
最终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奥运代表团获得出色的成绩。
随后,陕西全国运动会(全运会)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后接踵而至,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备战周期就只剩下3年。
体操世界冠军尤浩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了运动员群体的普遍心态。尤浩认为,按照过去的节奏,运动员先艰苦备战奥运,奥运结束之后需要再为全运会咬牙备战一年,这就需要运动员连续两年轮番冲击竞技状态的高峰。
“过去来看,奥运和全运之间这一年,运动员备战压力依然很大,所以往届全运会,不少运动员在完成任务后一下如释重负,状态就‘掉’下来很快,一些运动员也许伤病没严重到不能练的程度,但选择退役的也不少。”尤浩说。
东京奥运会推迟,导致2021年奥运会和全运会在同年举行。在尤浩看来,正是因为奥运会、全运会间这一年的备战期“提前度过”,使得部分运动员有了再战一届奥运会的打算和勇气。
通过梳理巴黎奥运会中国各项目参赛名单可见,本次中国代表团缺少了16位东京奥运金牌得主,例如射击运动员庞伟、乒乓球运动员许昕、跳水运动员王涵/施廷懋等,均因在各自项目中年龄过大无缘再战巴黎。不过,绝大部分参加巴黎奥运会的运动队仍然保留了核心骨干,像击剑运动员孙一文、体操运动员刘洋、赛艇运动员陈云霞/张灵/吕扬/崔晓桐、女子铅球运动员巩立姣等,仍选择继续出战。倘若东京奥运会没有推迟并与全运会重叠,这些老将是否还有意愿继续参加巴黎奥运会,会有更多的变数。
巴黎奥运备战期间,多位国家队运动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世界体坛各个运动项目的正常秩序在2021年、2022年开始逐步恢复正常,几乎所有奥运项目在奥运前一年都进行了单项世锦赛。杭州亚运会的举办,也成为中国运动员巴黎奥运会备战周期中的重要“杠杆”,刺激各项目运动员保持紧迫感。




伤病
心态方面,三年备战对于大部分运动员而言不僅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件有利于运动生命保持的好事。但对于那些在东京奥运会前后遭遇大伤的运动员而言,备战期相较于正常奥运周期缩短一年,则极具挑战。
“如果把每名国家队选手视作一辆汽车的话,每到一个重大比赛的结束,这辆车就应该回到车库进行一番修整,换零件、换轮胎、加机油……”东京奥运会体操全能银牌得主肖若腾对《中国新闻周刊》幽默地打了个比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