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艰难改革”
  
2021年3月,国际奥委会主席选举中,作为唯一候选人的德国人托马斯·巴赫,毫无悬念地成功连任。同年7月,作为申办2032年夏季奥运会的唯一城市,澳大利亚城市布里斯班毫无悬念地获得主办权。
布里斯班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后,巴赫公开表示:“当前,已有相关方对2036和2040年奥运会表达了申办意向。而2040年距现在几乎还有20年,我不记得在一届奥运会的前20年里,我们曾处于过如此有利的位置。”
但事实上,作为4年一届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前景堪忧。整体上,对举办奥运会感兴趣的城市越来越少,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巴赫本人,早就看到了其中潜藏的危机。
改变或被改变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离任前曾公开对媒体表示,无论是谁接手国际奥委会,都将面临一个挑战:那就是如何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维持奥运会的高质量。
2013年9月,德国人托马斯·巴赫从6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第9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在1976年奥运会上夺得男子花剑金牌的他,也成为第一位曾经夺得过奥运金牌的国际奥委会主席。
奥运学者、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王润斌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称,巴赫上台恰逢奥运会的动荡时期,自从奥运会选择拥抱商业体育和职业体育,奥运会在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层面都收获了成功,但一些商业体育和职业体育中如假球、黑哨等异化倾向也开始在奥运会中体现,虽然国际奥委会的态度十分坚决,却很难根除。
另一个隐患则是,奥运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举办成本越来越高,给不少主办城市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甚至有观点认为,成本过高间接剥夺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举办奥运会的资格。所以,罗格曾倡导奥运瘦身,将一些落后且观赏性差的项目踢出奥运会。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2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