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制度迎来新一轮改革
作者 霍思伊
发表于 2024年8月

最具“颠覆性”的新一轮院士制度改革,正式以官方文件形式确立下来。

近日,两院院士大会分别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进一步明确了去年开启的院士增选与退出机制相关改革措施。

新一轮的改革中,在“入口”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引入外部同行专家对候选人进行评审;在“出口”端,章程进一步明确,当院士有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不端等损害院士群体和学部声誉的行为,且情节严重或特别严重的,应撤销其院士称号。

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2023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这届院士是院士制度改革后评选出的首届。从增选结果看,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79名,实际当选5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不超过90名,实际当选74人。计划名额与当选人数缺口是2009年以来历次增选中最大的一次。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穆荣平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这与院士增选程序变得更加严格有关,尤其是新增了外部同行专家盲评环节,提高了候选人进入第二轮投票的门槛。

多位专家指出,院士是中国学术界的最高荣誉头衔,一定要宁缺毋滥,这次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回归学术性,把更多真正对国家有学术贡献的人才选上来。

引入外部同行评审

新一轮院士制度改革中,院士增选的推荐机制和评选流程发生了显著变化。

修订后的两院章程称,院士增选实行推荐制,候选人由院士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具体而言,在推荐环节,根据两院2023年发布的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以前,每位院士可以推荐三名候选人,改革后只能推荐一位候选人。对65岁以下的候选人,过去需要三位院士的联合提名才能入选,现在只需一位来自本学部或专业相近的院士推荐即可。也就是说,对身为推荐人的院士而言,改革的最大影响是手中的“推荐票”从三票降为一票。

一位“双一流”高校的理科院士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过去有三票时,存在凑名额的情况,可能出现一定利益交换,院士推荐的专业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但当人们手中只有珍贵的一票时,肯定会精挑细选。”穆荣平说。他认为,这项改革会倒逼院士在推荐候选人时更加慎重做出选择,确保推荐的候选人是领域内最杰出的人选。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推荐的含金量和公正性,减少可能存在的“圈子文化”和互相投票的现象。通过限制推荐名额,每位院士选择推荐对象时将更加注重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和专业水平。

提名和确定了初步候选人后,就进入了更核心的院士评选环节。依据两院章程,新一轮院士制度改革最为颠覆性的变化是引入了外部同行评价机制,这打破了多年来以学部和院士内部评审为主导的根本格局,不再是单纯的“院士评院士”,而是纳入了更广泛的学术共同体。

2023年前,院士评选要经过两轮评审:第一轮,在学部内,由学部常委会组织各专业组和学部全体会议,对被提名人进行评审,产生一份正式候选人名单,随后,各学部再根据当年分配下来的名额,对这些正式候选人实行差额比例为20%的无记名投票,也就是说,候选人中的五分之四可以进入最终的全院投票环节。第二轮,举行全院院士增选大会,终选采取等额选举,无记名投票,获得赞同票数超过投票院士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当选。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图/中新

改革之后,第一轮初选环节变为外部同行专家盲评,但具体如何评审,谁来评,投票机制是什么,相关评选细则没有对外发布。

记者从多位受访院士处了解到,参评的外部同行以长江学者、“杰青”为主,也有部分海外华人学者,每个学部会按照不同专业领域来分组组织外部专家,每组几十人,评审时采取封闭式管理,专家需要独自评审材料和投票,监管严格,三餐饮食都是送饭上门。而且,评审投票的时间总体上被大幅压缩,第一轮外部同行评审只用几天就完成,此后立即进入第二轮大会投票环节,整个过程比往年要短。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初选中引入外部同行专家,既扩大了评审的范围,提高了评审的客观性,也增加了候选人的寻租成本与难度,“能有效减少过去‘跑院士’‘打招呼’等不端行为”。穆荣平表示,由同行独立发表意见很重要,过去在学部内部初评时,大家在一起开会讨论,“影响公平的各种噪音不可避免”。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2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