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清晨最早在路面上飞驰的几乎都是手工业者们的工作车。这些车多以面包货车为主,上面印有公司的联系方式、主营业务、工作人员资质等内容。往往一辆车里拉着的就是这家公司的全部家当。一辆车即是一张名片,一辆车即是一个公司,当然一辆车背后还连接着一个家庭。清晨即上路,日暮时回归。在奔波中,这群人把德国社会上的明暗、光影、冷暖并联了起来,他们一头连着普通民众最关切的生活刚需——房顶、水管、暖气、锅炉、油箱、热泵、地板,这些构成了我们现代基本生活的“不可承受之轻”,一头则连着赫赫有名的德国“隐形冠军”们——那些你从未听说过的,但却在行业内享有盛誉的配件供应商、服务供应商们。这群人以自信、专业的方式做好这项关键的工作。他们中的代表所展现出的那种自信自尊、兢兢业业、代代传承的职业精神,或许就是真正的德国“工匠精神”。
城市与行会
德国手工业发展和城市相伴相生。中世纪城市50%—70%的人口由手工业者构成,彼时工匠们是让广大农民羡慕的“城里人”,手工业亦是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是城市兴旺繁荣的经济引擎。


在中世纪的德国,大部分手工业者在家中从事劳作,家庭成员同时也是工作伙伴,生活场所同时也是工作场所,各家作坊难免互设壁垒、各自为战,工作质量良莠不齐,带来诸多弊端,手工业行业内逐渐产生“标准化”呼声。在长久的历史演进中,各大行业逐渐发展形成本行业的行会(Zunft),颁布属于本行业的制服、徽章、行规、培训流程,许多城市颁布法规,要求所有该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接受行会监督与领导。行会领导层往往属于城市精英阶层,有的甚至跻身城市议员或担任其他重要公职。
行会、手工业作坊在时代大潮中搏击风浪,一些逐渐发展壮大成最早的公司,积累起巨额财富,有的辉煌一时、富可敌国,皇帝公侯都要向其屈身借钱。一些手工业者白手起家,通过智慧、勤奋、幸运改变了自身和家族的命运;一些手工业家族悄然诞生,有的依靠代代相传的技术诀窍或严格道德规范富甲一方、绵延百年;德国不少历史名城如汉堡、科隆、法兰克福等的荣辱兴衰亦与当地手工业发展密不可分。在德国教科书中,城市、行会被视作是今日德国“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源头。
“流浪岁月”与“双轨制”培训体系
中世纪中期至晚期,行会在学徒发展培养方面逐步建章立制,建立起严格细密的行规。其中,绝大多数手工业行会都设有类似规定:学徒在完成培训后需离开所在城市在外旅行工作三到六年,返回后才有资格成为“工匠大师”,获准独立营业、招收学徒乃至建立自己的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