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7月,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的村民在挖排水渠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墓顶部已被破坏的砖室墓。之后,考古人员经过考古发掘,发现这是一座隋代的夫妻合葬墓。这座墓出土了众多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件精美的汉白玉石椁——虞弘墓石椁。这件石椁现藏于山西博物院,是镇馆之宝之一。
石椁的内外壁上雕刻满了图像,并施有贴金彩绘,总共有50多个单体图像。图像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宴饮、乐舞、射猎、家居、行旅等各方面,图像中的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及花草树木等,具有浓厚的中亚及波斯风格。
石椁图像内共有80多个人物,这些人多深目高鼻,主要有粟特、波斯和突厥3个族群特征,其中以粟特人为最多。粟特人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的操着古中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粟特地区正好位于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的商贸往来让粟特人成了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从我国的东汉直至宋代,粟特人长期活跃于丝绸之路,并频繁往来于中亚、西亚与中国之间。
浮雕彩绘
石椁的主体部分,即是椁室的四壁,由9块大石板组成。其中,前壁、左壁和右壁各2块石板,后壁则是3块。每块石板上各有浮雕一大一小两个画面,其中居上的画面较大,为主体画面,下面的较小,为辅助画面。这些画面都是先雕刻后彩绘,是该石椁上最重要的图像,包含有出行图、酿葡萄酒图、猛狮斗马图、骑驼射狮图、人狮搏斗图、宴饮乐舞图、乘象搏狮图、行旅饮食图、行旅休憩图等内容,充分展示了墓主人及其所属民族的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其中有多幅狩猎或者动物之间搏斗的图像,这充分展示了墓主人及其族群的勇猛气概。与狮搏斗,或者猎杀狮子,是希腊和波斯文化中较为常见的题材。
虞弘墓石椁
这件石椁通高217厘米,长295厘米,宽220厘米。整体呈仿木构三开间歇山顶房屋样式。石椁由底座、椁身和歇山顶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又由数块汉白玉拼成。另外,四周还有支撑着石椁的8个石狮座。石椁整体像是一个小殿堂的样子。
图像中的胡腾舞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舞蹈,以腾踏跳跃为主要特征,舞蹈以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间有高难度的跃起、空转等技巧,动作激烈,矫健奔放。和胡腾舞类似的还有胡旋舞,也是当时盛行的一种外来舞蹈,舞者立于毯上,旋转如风。一般认为,胡旋舞和胡腾舞均由中亚粟特地区传入中国,后来流行起来。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擅长跳胡旋舞,史载他曾在长安为唐玄宗等唐廷高层表演,获得了玄宗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