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
曾侯乙尊盘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在出土时,尊被放置于盘内,作为一套组合出现。
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重9千克。
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内深12厘米,重19.2千克。
1978年,在湖北随州城西2公里的擂鼓墩的一处施工现场,工人在红沙岩地层中挖出大面积的褐色土,还发现土层中铺有石板。施工暂停,考古人员赶到现场,曾侯乙墓和墓主人曾侯乙(约公元前475—约公元前433)背后的曾国也随之浮出水面。
曾侯乙墓出土了15000余件文物,从青铜器、漆器、木器、金玉器到竹简,涵盖了礼器、乐器、兵器,出土文物级别之高、铸造技艺之精湛、种类之齐全,举世罕见。墓中的国宝级文物就有9件,其中曾侯乙尊盘更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这套尊盘不仅造型精巧,还改写了中国古代科技史。
精妙的尊盘
尊在商周时期常作为盛酒器。如果将曾侯乙尊盘的尊拆解开来,可以发现它由尊体和尊体上的附件两部分构成。尊体是一个圆尊,从上到下由尊口、长颈、矮腹、圈足构成(见图2—4)。从长颈到鼓起的矮腹是尊体的主体部分。长颈上有4片芭蕉叶形状的蟠虺纹(蟠虺是卷曲的小蛇,是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叶片间的空白处錾刻有2行7字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表明其最后一任主人是曾侯乙。
曾侯乙尊盘的盘也由盘体和附件构成(见图5—9)。在商周时期,盘一般作为水器使用。盘和尊组合时,盘内如果盛有热水,就可以加热尊中的酒,如果盛有冰块,就可以冰镇尊中的酒。盘内底面上有1圈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其中“曾侯”两个字是制作盘时铸造 而成 ,“乙作持用终”则是后来錾刻而成,经过辨认可以发现铭文“乙”原本为“與”。专家推测曾侯與是曾侯乙的爷爷,这套尊盘应该是传到曾侯乙,被他带入墓穴。
这套尊和盘虽然器形复杂,但是两件器物整体风格一致。据统计,尊体上附饰着28条龙,而盘体上则附饰有56条龙,正好构成倍数关系,数量关系可能体现了铸造者的小巧思,暗示盘和尊是成套铸造的。
2000多年前的失蜡法
曾侯乙尊盘整体造型端庄优美,纹饰精妙繁复,展现了楚人高超的铸造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