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的天文地理之梦
作者 安梁
发表于 2024年8月
寿皇殿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上的第二大建筑群,规模仅次于故宫。20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处遗址,有学者认为此处为元大都观星台遗址。

春夜无云,清风徐来。在演算的间隙,札马鲁丁远望苍穹,轻叹一口气。这是公元1261年,蒙古草原大汗之争初见分晓,忽必烈捷足先登,占据燕京(后来的元大都)与开平府(后来的元上都,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步步为营,逼迫弟弟阿里不哥一退再退。就在燕京与开平府之间,札马鲁丁肩负籴粮重担,终日忙得不可开交。所谓籴粮,即在燕京等地收购粮食,运往开平府存贮,以备不时之需。兵燹未已,国库空虚,屯粮事关成败,自然需要一个精明之人把关。忽必烈选择札马鲁丁,正是看重他的算学天赋。筹买价格、运输费用、路途损耗、存贮成本,一桩一件,皆须谨慎计算。复杂的数字与推演,难不倒这颗习惯于演算的大脑。只是,琐事缠身,让札马鲁丁无暇仰望星空。

天文台之梦

札马鲁丁回想往事,远行东方,最初是为了奔赴蒙哥大汗的天文台之梦。蒙哥大汗其貌不扬,喜好却不落俗套:对数学情有独钟,曾经花过不少工夫钻研过欧几里得。他还醉心于占卜,用日月星辰预测前途命运:占星师操作标有行星宫位和吉凶点位的观象器,结合问卜者生辰年月及当时气象,测算命运。数学与星相的爱好,令蒙哥萌生建造天文台的念头,自幼学习观星与历法的札马鲁丁恰是应召而来,可惜尚无用武之地,蒙哥就在连年征战之中离世。

札马鲁丁

『如今日头出来处、日头没处都是咱每的,有的图子有也者,那远的他每怎生般理会的?回回图子我根底有,都总做一个图子呵,怎生?』这段扎马鲁丁的奏疏,是元代官场通行的硬译公文,即用汉字直译蒙古语法,大意是说:『如今统御四海,有不少地图,只缺边远地区,我这里有回回地图,把它们合成一个总图,您意下如何?』

一向求贤若渴的忽必烈,招募了札马鲁丁,但旋即将他派去前线籴粮。也是这一年,一个消息传来,让札马鲁丁暗自振奋。在故乡波斯的马拉盖城,一座天文台拔地而起,赞助人是忽必烈的弟弟兼盟友旭烈兀。这位蒙古贵族以那场震惊欧亚的西征成名,有他的慷慨解囊,马拉盖天文台坐拥当世最先进的仪器与最丰富的藏书,名声远播至蒙古草原。忽必烈不似蒙哥那般热衷占星,但他自诩上膺天命,仍需有人深谙天象。既通语言又懂天文的札马鲁丁,如愿得到新差事,回一趟故土,向旭烈兀麾下“取经”。

此去经年,札马鲁丁不辱使命、重返东方之际,他发现昔日频繁往返的燕京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诏,将首都由草原腹地、滦河之畔的上都迁往更易统御汉地的燕京。大汗暂住于金朝故地太宁宫(即后世熟知的北海公园一带),而在金中都旧址的东北方向,一代名臣刘秉忠率领天下能工巧匠,日夜兼程地修建新宫殿,那就是日后的元大都。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4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