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倾心,法国总裁让留青竹刻站上世界舞台
作者 楠迪
发表于 2024年8月

留青竹刻是我国江苏省常州市的传统美术,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留青竹刻,又被称为“刀的艺术”,是以竹子为载体,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也称为“皮雕”,再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留青竹刻的制作需要极大的耐心,从画稿的绘制、圈边、铲底、修边,主题图案的深入刻画,一件作品的刻制过程是极其漫长的,需要对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最终才能成就一件有艺术感染力的精品,也因此,中国的“工匠精神”,在留青竹刻这项技艺上体现得最为生动。

据史料记载,常州留青竹刻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近现代以来,常州留青竹刻名家辈出,精品迭现,形成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常州留青竹刻产品有工艺台屏、工艺挂屏、工艺笔筒和臂搁等多种类型,要完成一件精品,常需费数月之功。

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江苏常州独有的城市名片,留青竹刻让一名法国人一见倾心。在通过考核后,他拜师竹刻名家,从此一边钻研竹刻,一边担起了将中国非遗推向世界的重担……

倾 心

来自法国巴黎的赛巴斯蒂安,中文名裴迪恩,供职于一家法资企业,是公司的财务副总裁。2006年7月,裴迪恩第一次去日本的古都镰仓出差时,在山林中发现了一片巨大的竹林。竹子特有的自然肌理,以及阳光透过竹叶形成的斑驳光影,带给了他非常奇妙的感觉。从那一刻起,裴迪恩就爱上了竹子。

回到法国后,裴迪恩便开始收集关于竹子的书籍。了解越多,他就越发痴迷,甚至在自家的后院里,专门开辟出一片空地,用来种植竹子。虽然欧洲并不是竹子的生长区,但在裴迪恩的细心呵护下,他的竹林竟奇迹般地成活了。每天下班后,他都要在他的竹林徜徉许久,竹影婆娑,他的心便会安定下来。

2010年4月,裴迪恩因为工作关系前往中国,并在上海定居。在上海,裴迪恩游览了竹博园,中国的竹文化令他沉醉不已。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留青竹刻这门竹子上的艺术,从此,他对竹子的热爱也达到了巅峰。

那是2013年初夏,在一次商务洽谈中,浙江杭州的合作方陈林伟用一套留青茶具招待了裴迪恩。从茶盘被端上桌面,放置于他面前的那一刻起,裴迪恩的双眼就被吸引住了。那是一套“荷塘清趣”的茶具,采用十年以上老玉竹制作,画面中的荷花工细雅秀,花瓣层层分明,线条转换自然且饱满,荷花枝干笔力劲健,细长而直,为整个画面增添了静谧祥和的气息。

一杯上好的龙井冒着氤氲热气,而裴迪恩却盯着茶具入了迷,一时间,他恍若置身清晨有雾的荷塘中。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回过神,他用虔诚的语气问对方:“这套茶具,我可否买下来?”陈林伟有些惊讶,随即心头涌起一股自豪。在裴迪恩的请求下,他详细介绍了这套留青茶具。

留青竹刻就这么进入了裴迪恩的世界。相较之前单纯的爱竹子,留青竹刻对裴迪恩来说,简直是认知的飞跃。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各地的竹刻博物馆,裴迪恩对留青竹刻的前世今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2013年年底,裴迪恩在网上得知常州有一位留青竹刻的大师,名叫白坚仁。他当即就下定决心,要去常州拜访这位大师。

白坚仁是留青竹刻泰斗白士风的儿子。白士风的作品曾被国家收购,作为国礼。而白坚仁作为大师之子,从小就接触到了很多精美的竹刻作品。其中,父亲雕刻的“八哥海棠”臂搁对他影响颇深。臂搁上的八哥鸟活灵活现,海棠花花瓣纤柔,这让白坚仁深切感受到留青竹刻的魅力,从此埋下了学艺的种子。1980年,退伍后的白坚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留青竹刻。父亲刀耕不辍的匠心影响到了白坚仁,他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竹刻技艺的学习中。

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一套《孙子兵法》6000多字,白坚仁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将它们雕刻于竹片上,这套作品最终以两万元的价格被买走。这让白坚仁备受鼓舞,而父亲为了激励他,送给他一幅臂搁,臂搁上的12个字既是父亲的嘱托,也是父亲的期望——不争鹤立鸡群,也要有所作为。

父亲离世后,白坚仁依然牢记父亲的嘱托和期望,用匠心铸造成就,2005年,他设计制作的四条屏、中堂作品的外观设计,获得了国家专利。自此,白坚仁在众多精通留青竹刻的白氏子弟中脱颖而出,成为白派留青竹刻的掌门人。

拜 师

2014年3月,裴迪恩特意带上翻译同行,从上海赶到了常州的白氏留青竹刻博物馆。置身竹刻的世界,裴迪恩看到的不只是竹刻作品,还有白氏家族在竹刻领域的成就。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