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离百年,圆明园兽首的万里归途
作者 Benjamin
发表于 2024年8月

1714年,传教士郎世宁从澳门登上了这个他憧憬已久的神秘国度。这一年他26岁,对他而言,古老的中国是一个崭新文明,有着无数令人目眩神迷的艺术瑰宝,正等待他探索。

此后的四十多年里,郎世宁再未回过故乡。他进入清廷成为画师,开始了他中国宫廷画师的生涯。由于曾受过教会的系统绘画教育,他开创性地将西方透视画法与中国特有的水墨风格相结合,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画风,并深得当时皇帝的赏识。

那时的郎世宁还不知道,不久之后,建造一座融会东西方审美的建筑重任将会落在他的身上。

海晏堂,东西方艺术的结晶

1745年,正值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乾隆皇帝下令在圆明园修建了海晏堂。“海”为大海,隐喻四海,即天下,“晏”取平静、安定之意。楼称“海晏”,是取海晏河清之意,即四方无事、天下太平。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希望展现的是,万邦来朝的熙攘盛景,是圆明园包罗世间万有的大千气象。他希望告诉世人,大清的皇家园林要比欧洲宫廷更精致、更好。

郎世宁,兼学东西所长,显然是主持这次营造最合适的人选。

海晏堂所处的建筑群俗称“西洋楼”,吸收了西洋巴洛克风格,共建成黄花阵等十余处景观。因这些建筑都内有喷泉,以水为戏,故又被称作“水法”。在中国皇家园林的历史中,这是首次出现西式宫殿的身影。

与此同时,郎世宁并没有照搬西方皇家园林的大开大阖,而是巧妙地将精致的东方元素融入其中,比如中式的琉璃瓦、斗拱、汉白玉等设计元素,凸显了中式风格。

在海晏堂大水法设计之初,郎世宁本来的建议是采用西方审美的人体雕塑,但乾隆认为这违背中国的传统审美和礼制,吩咐郎世宁按照中国传统,设计了十二生肖人身兽首。

1759年,海晏堂正式完工。这座精美绝伦的建筑由郎世宁主持设计,蒋友仁、王致诚等欧洲传教士监造,中国工匠施工营建。彼时,在大洋彼岸的欧洲,中式美学同样影响着王公贵族的审美,为此法国修建了大特里亚农宫(Grand Trianon),東西方文明在不同时空上产生了奇妙的交汇。

海晏堂正楼朝西,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扇形喷水池,池正中是一个高约两米的蛤蜊石雕,南北两侧呈“八”字形排列着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

这些精美的生肖像头部为铜质,身躯为石质。每至一个时辰,代表该时辰的兽头即口中喷水,水呈抛物线状注入池中。正午时分,十二兽首口中同时涌射喷泉,蔚为奇观。《教士书札》记为:“以十二兽类分别代表一日十二个时辰,每两小时之内,有一兽口中涌射喷泉,他兽继之,轮流如此,周而复始。”

所有兽首皆由中国匠人采用中国传统的失蜡法精心打造,这项技术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失蜡法需要先造蜡样,蜡样外再反复浇淋细泥以成范,经加热,熔化的蜡水从范下预留的小孔中流走,形成空范,然后再浇铸铜汁铸器,这样可造出结构非常复杂的铸件。

这项技术的精妙在兽首铸造上可见一斑。兽首使用的原材料是专门为宫廷所用的红铜,红铜熔点高、流动性差,铸造过程中极易失败,却能赋予兽首深沉厚重的色彩,使其历经百年风雨而不锈蚀。

清廷造办处代表了当时中国手工艺的最高水准。所有的兽首均一体成型,铸工精整,表面用精细的錾工刻画,甚至可以看到动物的绒毛,细微之处精益求精。鼻、眼、耳等重点部位及鼻上和颈部皱褶皆表现得十分细腻,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

这十二尊兽首既是东方含蓄的意象表达,代表了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又兼顾了郎世宁所熟悉的写实的西方艺术特点,代表了东西方艺术融合的最高水准。

1766年,郎世宁溘然长逝,不到一百年后,那场众所周知的大火让无数人类文明的瑰宝付之一炬,而十二尊兽首也伴随着那场浩劫,就此不知所踪。

国宝又现

2023年时值兔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癸卯金安——二〇二三新春展”上,兔首再次展出。对于所有的国人来说,这次的展览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个多世纪之后,栩栩如生的兽首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不禁感慨,国宝归乡着实不易。而这一趟趟归乡之旅得以成行,离不开一些人的不懈努力,是他们让这些艺术品重见天日,让历史再次鲜活起来。

这并非首个兽首回归案例,在鼠首与兔首回归之前,通过个人捐赠和海外回购的形式,已经有五尊兽首相继回到祖国,而流落海外的另外七尊,则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

时间拨回到2009年2月,巴黎大皇宫(Grand Palais de Paris)的一场拍卖会上,鼠首与兔首重见天日。此时,一直热衷文化和艺术遗产保护的皮诺家族,注意到了这两件精美的文物,并在日后漫长的国宝回归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来自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皮诺家族,以农业与伐木业起家。1962年,年仅26岁的弗朗索瓦·皮诺(Fran ois Pinault)创立établissements Fran ois Pinault,正式进军木材贸易行业。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