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改命!“农二代”研发60款农业机器人
作者 凤尾花
发表于 2024年8月

“坐在办公室喝着咖啡,吹着空调,打着电脑就可以种地了”。过去,这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天方夜谭,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已成为真实发生的场景。

在上海市金山区的一片试验田里,整齐地排列着一台台机器人,它们可以在试验田里有条不紊地工作,从耕种到收割覆盖了各个环节。而研发这些机器人的正是新农人王金悦和他的团队,从高薪白领到创业农人,他们是否取得了成功,机器人真的可以代替人工干农活吗?

“农二代”共同开启创业梦

1987年,王金悦出生在上海市金山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农民。王金悦小时候,父亲金春云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在村里承包了10亩农田。他印象最深的是,父母总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在农田劳作。父亲脸晒得黝黑,身上总是一身泥土,母亲嗓音嘶哑,嘴唇干裂,手上长满老茧。

父亲在田里种了两亩梨树,每年11月,他们就要给梨树剪枝、挖沟……还要给梨树施有机肥——先在树周围开槽,然后放入肥料,最后再用土盖起来。这项工作必须要在两三个星期内完成,工作量很大,而且有机肥就是粪便,所以父母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臭味,让旁人难以亲近。

王金悦最喜欢下雨天,只有在这时,父母才不用去地里,一家人就可以快快乐乐地待在一起。有一次,王金悦对父母说:“等我以后长大了,就给你们研究出一款机器人,让它去地里做农活,这样你们就可以休息了。”

金春云并没有说儿子异想天开,而是鼓励他:“可以啊,那你就更应该好好读书,用知识来改变命运。我和你妈还等着你给我们研究出这样的机器人呢。”金春云之所以这么说,其实还是希望儿子能好好读书,跳出农门,因为他实在不想孩子再像他们一样辛苦了。

王金悦还算争气,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有让父母操过心。大学毕业后,他应聘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一路打拼,成为人人羡慕的高薪白领。但是,小时候在心里萌生的那个梦想,王金悦始终没有忘记。

2015年的国庆节,王金悦闲来没事,和父亲到自己家的农田一起开沟挖渠。他刚拿起铁锨,父亲就连忙说:“你那细皮嫩肉的手哪能做农活?你在旁边看看就好了。”

王金悦不信:“您和我妈加起来100多岁了,都能干得动,我就不信我不行。”于是,不服输的他就和父亲一起挖起沟来。结果,一上午的时间,父亲挖了两条沟,而他,只做了父亲的四分之一,还磨了一手水泡。

金春云心疼得不得了,一边让他赶紧回家,一边叹气道:“唉,等我们这辈人不在了,恐怕以后就没有人肯种地了,这工作太辛苦了,你们年轻人真的做不来。”

看着父亲布满皱纹和老茧的手,王金悦心里如针扎般难受。小时候的梦想再次浮现在眼前,他说:“爸,我打算研发一款机器人,到时候,您和我妈就可以坐在家里,喝着咖啡把地种了,再也不用受这种苦了。”

金春云摇头苦笑:“想法是好的,不过,等实现这个梦想,估计要等到我们入土了。”王金悦没有说话,但他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到,而且越快越好。

两个月后,王金悦和几个朋友聚会,酒过三巡后,他说:“各位,我想研发一款代替农民去工作的农业机器人,你们觉得怎么样?”有人哈哈大笑:“你的想法很疯狂,农村跟机器人,犹如美女和野兽,不过结局应该很美妙。”也有人说:“理论上可行,只是不知道实际会怎样?”

“任何理论都要基于实践。我说真的,你们看,市面上有很多医疗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可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农业机器人还是一片空白。人家国外早就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了,可我们国家还在用传统的耕种方式,所以这个项目的前景一定很广,这是其一。其二呢,我们的父辈真的很辛苦,等他们这辈人不在了,还有谁肯做农民?这些老人一辈子都在关心农业的事情,我们年轻人不是更应该为他们做些事情吗?”

王金悦一口气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朋友们陷入了沉思。聚会的这些朋友,有一半出身农村,他们更能体会父辈的辛苦。那天晚上,大家围绕“到底能不能研发一台农业机器人”,讨论了整个通宵。聚会结束时,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当即就有三人参与进来,说愿意加入王金悦的战队,和他一起研发机器人。

之后,王金悦和其他几人就开始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探索、设计。不久后,陆陆续续又有几位朋友加入进来,这些人里有海归,还有国内名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最关键的是,以王金悦为首的这些人,虽然来自天南地北,但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二代”,都愿意为农业付出自己的一生。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