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南征北伐
作者 黄剑华
发表于 2024年8月

诸葛亮南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充分体现了诸葛亮超群的智慧与政治军事才能。刘备伐吴失败而病逝后,发生了南中四郡的叛乱。诸葛亮加强了朝政治理,恢复了和吴国的联盟,终于腾出手来,亲自率兵,开始了南征平叛的军事行动。

古代西南是一个相当广袤的地区,秦汉时期将其范围内(今云、贵、川、桂诸省)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西南夷。譬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中就是这样称谓的。汉代所谓的西南夷,主要指巴蜀之外的西南少数民族,在族属上包括夷、越、蛮三大系统。譬如将氐羌系称为“夷”,将百越系称为“越”,将南蛮系苗瑶语族称为“蛮”。汉代对西南夷的开拓与治理,从汉武帝派唐蒙开牂牁道、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略通邛笮等地,以及平定南越、夜郎等古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种状况在三国蜀汉时期出现了较大变化,《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说诸葛亮南征越巂、益州、永昌、牂牁四郡,“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加上朱提郡、交州等,称为南中六郡。蜀汉政权分郡而治,设官置守,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夷地区的统辖。常璩撰写了《华阳国志·南中志》,对当时的史实与人文地理等变化作了真实的记述。

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的记载仅寥寥数语,却是蜀汉历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因为南中地区范围广阔,部族众多,而且物产丰富,是蜀汉名副其实的大后方,所以南中地区的归附与稳定,对蜀汉政权至关重要。

诸葛亮早在辅佐刘备之初,就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方针,可谓高瞻远瞩,见识深远。但南中的情形比较复杂,要使西南各部族服服帖帖接受蜀汉的统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越巂郡的豪强杀掉了守郡将军,益州大姓也杀害了太守,牂牁郡的朱褒也叛乱了,自领太守,任意胡为,可见形势非常严峻。《华阳国志·南中志》说,诸葛亮以初遭大丧,未便加兵;到后主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已经稳定了蜀中形势,并同孙吴恢复了联盟友好关系,这才亲自率军南征越巂、益州、永昌、牂牁四郡。

关于诸葛亮南征的进军路线,曾有不同说法,据学者研究,诸葛亮率领的主力应该是从僰道出发,由水路进入越巂,并派遣马忠率部进入牂牁,命令驻守在平夷县的李恢进兵益州,分兵合击,讨伐叛乱,很快就取得了决定性的军事胜利。

诸葛亮南征时,分兵而进,在战略上获得了很好的配合。李恢就是一位很得力的部将与郡守,《三国志》记载说,李恢原籍建宁,很早就追随刘备,曾受刘备委派前往汉中谕降马超,充分显示了李恢的才识。后被刘备任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住平夷县。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宁。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于昆明”。平夷县的位置,大约在现在的贵州毕节。益州的郡治在滇池,昆明在云南境内前往滇池的途中,为昆明族所居之邑。驻守在平夷县的李恢接到诸葛亮命令,由朱提与夜郎境内向西南方向益州进军的时候,还没到建宁,便遭到了叛乱者的堵截,被围困在了昆明城中。当时李恢的兵力有限,叛乱者人多势众,李恢与诸葛亮主力部队的联络也被隔断了,形势非常严峻。李恢很有韬略,使用计谋麻痹了围城的叛乱者,然后率兵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

李恢的获胜,呼应了诸葛亮主力部队的进攻,加快了平叛的进程。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