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机载高能激光武器发展现状及前景
作者 陈黎
发表于 2023年7月

高能激光武器作为一种典型的新概念武器,具有反应速度快、命中精度高、火力转移迅速、作战成本低、不受电磁干扰等突出优点,在军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美国1960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后,即着手研究将激光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并投入巨资进行高能激光武器研发。在地基、海基、空基等各类高能激光武器中,机载(空基)高能激光武器由于搭载平台(军用固定翼飞机/直升机,以下称军机)在机体空间、能力供给、稳定性等方面的先天不足,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难度较其他二者明显更大,但由于机载高能激光武器在反弹道/巡航导弹、打击有人/无人机、打击地/水面目标、拦截来袭面空/空空导弹以提高载机生存力等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其研发工作始终受到美国军方的高度重视,目前已经在世界上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相关技术正逐步接近实用化。

美国机载高能激光武器发展历程回顾

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国内就有人就提出了“空中战舰”(aerial battleship)概念:在部分大型飞机上配装一部或多部大威力激光武器,用以拦截正在射向本机/友机的敌方面空/空空导弹,同时也可直接对敌方战斗机实施打击,从而为己方轰炸机编队提供可靠有效的空中护航。由于当时越南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战争中越军大量使用苏制SA-2地空导弹并给美军飞机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以著名核物理学家、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对“空中战舰”概念甚为推崇,并建议军方尽早为其作战飞机配装具备打击来袭导弹/飞机能力的高能激光武器,由此促成了世界第一种机载高能激光武器——空中激光实验室(ALL)的问世。

ALL项目由美空军于20世纪70年代初主导实施,其主要内容是将一套功率为400千瓦的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安装到NKC-135A飞机上并进行各种飞行/射击测试,从而对军机平台搭载高能激光武器并打击各种空中目标的可行性进行演示验证。在项目实施期间,ALL曾多次成功地进行实际射击测试,尤其是在1983年5月—6月间的数次试验中,ALL击毁了由A-7海盗攻击机发射的5枚AIM-9B响尾蛇空空导弹,堪称机载高能激光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初步展示了这类武器在军事上的诱人应用前景。不过,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ALL存在系统庞大笨重、作战距离过短(仅5千米左右)等性能缺陷,因此难以作为实战武器使用,而只适合用于技术演示验证,该项目后于1984年终止。

继ALL之后,美空军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机载激光器(ABL)项目。与ALL相比,ABL换装了一套兆瓦级化学氧-碘激光器,载机也改为更大型的波音747-400F货机。ABL以远距(300-600千米)拦截助推段弹道导弹为主要任务,同时也具备拦截来袭巡航导弹、无人机、甚至面空/空空导弹的能力。在ABL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美国军方还曾一度考虑过将化学氧-碘激光器小型化并以外挂吊舱的形式供F-15之类的战斗机携带,从而使其具备类似ABL那样的强大反导作战能力。但由于技术复杂、成本过高、实用性较差等诸多原因,ABL最终没能获得美国军方的正式订货,被转为演示验证项目后于2011年底被终止。

在对ABL进行测试的同时,美空军还利用其技术实施了先进战术激光器(ATL)演示验证项目。ATL采用了与ABL相同的化学氧-碘激光器,但仅使用了一个激光器模块(ABL则使用6个),其功率降为100~300千瓦,载机也改为较小型的C-130战术运输机。ATL的主要任务是在较近距离(有效射程约15千米)上打击地面战术目标,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拦截来袭巡航导弹、甚至面空/空空导弹的潜力。ATL项目于2002年开始启动,2009年完成两次对地面靶标的射击测试后结束。

自1960年梅曼发明激光器后,美国就开始探索激光的军事应用

回顾首台激光器面世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机载高能激光武器的发展情况,其历程可以说相当坎坷曲折,由于部分关键技术迟迟不能取得突破等原因,相关项目成果始终无法实现转化。尽管这样,美国军方和工业界通过ALL、ABL、ATL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充分验证了机载高能激光武器在精确打击空中/地面目标方面的巨大潜力,使美国军方看到了机载高能激光武器的广阔应用前景,也坚定了其发展后续同类武器的信心。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