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9年到1991年,国际局势接连发生重大变化。从1989年下半年起,在东欧各国长期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先后失去执政地位,东欧一些国家先后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史称“东欧剧变”。1991年下半年,苏联局势出现急剧变化,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分为15个国家。由此,世界政治发生剧烈变化,持续了几十年的东西方冷战格局宣告结束。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挫折,也给世界上坚持社会主义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困惑。在国际格局剧烈变化的关键时刻,邓小平高瞻远瞩,经过冷静的战略分析,提出了指导中国外交的“二十八字方针”,推动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二十八字方针”的形成
国际格局的剧烈变化,使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面临着新的压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他告诫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因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他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经过冷静的战略思考,邓小平提出了指导中国外交的关键原则。1989年9月4日,他在住地与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他还说,对国际形势要继续观察,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的。总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这次谈话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重要观点,有力指导了中国外交勇于应对变局。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关于中国外交如何应对变局的思想继续发展。1990年12月24日,他在与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指出:“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这就提出了“决不当头”的重要观点。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并不寻求取代苏联原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那种中心地位,不去扛那杆大旗,以保持自身政策的灵活性和选择空间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