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军早期组织建设特点
作者 张晖
发表于 2024年8月
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海军某舰

中国海疆辽阔,海岸线长,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环绕,面向广阔的太平洋。1949年1月8日,在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之时,中共中央作出尽快组建“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的战略决策。

人民海军自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白马庙诞生之后,华东军区海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部队中第一支江海武装。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有了自己的海军部队。1949年12月,人民海军领导机关正式组建。

陆军兵团级与军级领导干部率部转为海军

人民海军创建之初,可以说处在百废待举、白手起家状态。人员构成以选调的各大战略区陆军部队为主,领导机关或整建制部队转为海军,同时积极吸收大量进步知识青年和争取过来的原国民党军海军人员(以邓兆祥、林遵为代表)加入人民海军行列。

1949年12月,中央军委电令:调第12兵团兼湖南军区司令员萧劲光、第12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道生,率第12兵团部分机构与干部入京,组建海军领导机关。

1950年1月12日、4月8日,毛泽东分别签发关于萧劲光与刘道生的任职命令:萧劲光为海军司令员,刘道生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4月25日,湖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王宏坤调任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与王宏坤遂成为海军领导机关中最早的副政治委员与副司令员。当然,这仅是中央军委向海军调兵遣将的开始。

6月,第四野战军第40军军长罗舜初被任命为海军参谋长。8月,根据中央军委调令,陆军第11军(隶属于二野第3兵团)军部与部分军直单位在副军长郑国仲、军参谋长杨国宇率领下抵达青岛,组建海军青岛基地。

1952年3月24日,军委任命罗舜初为海军第二副司令员(第一副司令员王宏坤),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0军军长周希汉接替罗舜初任海军参谋长。其后,第10军军直机关3800余人和该军第30师近1.2万人调归海军建制。

1953年3月,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方强调任海军第三副司令员。此时,海军组织建设、装备建设等各个方面在紧锣密鼓有序进行,军委不断选调人员加强海军领导班子建设。几个月之后,继萧劲光之后又一位正兵团级以上重量级人物调入海军。

1953年11月,中央军委任命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政治委员(兵团司令员杨勇)、贵州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振华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以接替赴苏联留学的刘道生。苏振华于1954年5月到海军任职。从此,苏振华步入海军领导机关,在海军任职25年,直到1979年2月去世。1957年2月,苏振华升任海军政治委员(段德彰为政治部主任)。

整个20世纪50年代,萧劲光、刘道生、王宏坤、罗舜初、周希汉、方强、苏振华7人,成为从陆军调入海军最早的主要领导人。

1960年7月,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旅大警备区第二政治委员杜义德调任海军副政治委员,负责海军党委日常工作和干部工作。杜义德原为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0军军长,系周希汉前任。第10军,在刘邓二野中被认为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陆军第10军两位军长先后调入海军,第10军无疑是对海军极大的能量补充。在海军早期领导人中,周希汉、杜义德分别担任海军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长达20多年,而且在海军领导岗位上一直没有改任。

如果说萧劲光、刘道生及其第12兵团对人民海军有创始之功,那么,周希汉、杜义德和第10军对海军的建设发展同样是贡献极大。

红军时期,周希汉曾在红四方面军总部徐向前身边任参谋,根据地肃反时被无辜抓捕。大刀行刑前,徐向前出面救出,保全了周希汉性命。周希汉曾在第二野战军第4、第3兵团先后担任第13军、第10军军长。1952年,第10军军长周希汉调任海军参谋长,1958年12月任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77年5月离职休养。在海军25年间,从参谋长到副司令员,周希汉分管过作战、训练、工程和装备建设等海军几乎所有的专项工作。他既未去苏联学习深造,也未担任过海军政治工作负责人。周希汉一调入海军,即担任参谋长。海军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有着参谋业务基础、作战科长、军区参谋长经历的周希汉,以军长之尊,来到海军便放下身段学习钻研海军业务。不几年,“周希汉已经对世界海军发展史和现状有了较深的了解,对新中国海军初创时期的任务,包括海情、敌情、防务部署、兵力配置以及司令部建设规划等都已成竹在胸;对苏联海军和我国海军已有装备,比如何种军舰可执行何种任务,其吨位、动力、武备情况及特点等,他都能如数家珍地讲出来”。周恩来称赞:周希汉是我们自己培养的海军专家。

1988年11月,周希汉因骨折入院治疗,8日凌晨于入睡中猝然去世,享年75岁。

杜义德有“军政双全”之称。杜义德在战争年代担任过连、营、团、师、纵队等各级政治指导员、政治委员,也担任过副旅长、师长、军分区与军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前后,在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担任副司令员(司令员王近山)兼第10军军长。组建海军,10军领导干部与军直机关成为海军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周希汉、杜义德两位军长先后调入海军,第10军政治委员卢仁灿、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华清、第30师师长马忠全、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马辛春等也纷纷调入海军。后来,从海军起步的刘华清一路升任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海军司令员、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马忠全升任海军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马辛春升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周希汉、杜义德、刘华清、马忠全、马辛春等均成为人民海军发展建设中的重要负责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0军为人民海军创建与发展,输送了一批不可多得的干才。

担任过师长、军长、纵队政委、兵团副司令员的杜义德调入海军后,长期负责海军的干部工作、院校工作和党委日常工作。1977年10月,杜义德担任海军第二政治委员、党委第三书记(第一书记苏振华、第二书记萧劲光),达到其海军任职的最高点。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开始,杜义德受命担任海南前线总指挥,负责海南、西沙作战部署。1980年1月,已经年过七旬的杜义德调离海军,被邓小平派往兰州军区接替韩先楚担任司令员。自1960年调入海军,杜义德十分留恋20年的海军生涯。邓小平亲自找杜义德谈话:“命令已经下了。虽然海军的工作很需要你,但是西北也很重要,要有一个会打仗的战将去当司令员。你会打仗,还是你去当这个司令员吧。”在海军担任副政委、第二政委20年(“文革”中被迫害、停职数年),没有离开政治工作领导岗位,调回陆军,由海军第二政委改任大军区司令员,再次担任军事主官,而且是镇守西北的大军区司令员,可见邓小平对这位老部下的欣赏与重用。1981年8月,邓小平在天水某部视察时,对杜义德说:“有你在西北,我就放心了。”2009年9月,杜义德逝世,享年97岁。在原海军领导人中,杜义德是高寿的一位。

说起海军的诞生,比之于萧劲光、刘道生及其第12兵团,周希汉、杜义德、刘华清及其陆军第10军,还有一支部队更是先声夺人,对人民海军的创建起了先导性、奠基性作用。这支部队就是张爱萍创建的华东军区海军。

“东北建空军,华东建海军”。在全国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军委作出尽快创建人民空军、人民海军的战略决策,各大战略区积极响应,因地制宜,纷纷筹备,特别是东北地区和华东战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两个地区使组建空军、海军的起步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前。

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泰州城边一个叫白马庙的小村镇,原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和第三野战军的12名干部战士举行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会议。此时,出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张爱萍麾下是既无海军部队,又无任何舰船。随即,以第三野战军教导师师部644人为基础组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连同张爱萍在内这13人和刚刚组建的华东军区海军机关,便成为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中第一批海军人员。

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伊始,便遵循“在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解放军陆军为基础,团结原国民党军海军人员,共同建设人民海军”的方针,积极吸纳原国民党军海军人员。一时间,原国民党军海军第2舰队司令林遵、第1舰队司令方莹,原国民党军海军总司令部机械署署长曾国晟,原国民党军海军总司令部办公厅副主任徐时辅等率部纷纷加入华东海军行列。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之初基本上是以原国民党军海军装备为主,原国民党军海军中起义、投诚人员亦构成华东军区海军的技术骨干班底。加入海军的我陆军指战员有觉悟有闯劲,原国民党军海军人员有技术懂业务,新老海军人员撑起了华东军区海军的一片天。到1950年4月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一周年之际,已经小有规模,拥有近150艘舰艇。

华东军区海军诞生后,随着中南地区的解放,1949年10月广州市军管会专门设置海军接管处,吸纳和接收原国民党军海军人员和装备。12月,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成立,洪学智任司令员。中南军区也有了自己的海军部队。其后,中南军区海军领导机关成立,方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本文刊登于《党史博览》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