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糖葫芦想到凯恩斯消费主义
作者 李文进
发表于 2024年8月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凯恩斯主义就是消费主义,刺激消费是各国政府在经济衰退期间激活市场的一把钥匙。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期间,凯恩斯甚至提议让政府把钱埋在地下,再雇用工人把钱挖出来,这一埋一挖,就能刺激消费,带动产业发展。这种看似激进的观点旨在表明一个道理——人们只要出去消费,市场经济就会回升。就算是购买一串糖葫芦,吃一顿美食,甚或买一件没有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人们只要自信地消费,就一定能创造繁荣。凯恩斯认为,消费者支出就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因此,鼓励民众踊跃消费,甚至铺张浪费,而不是相反。刺激内需,解决总需求不足的问题是政府主要的经济刺激措施。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行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做法。

由于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笔者对于凯恩斯主义颇为认同。在市场扮演卖家的角色时,我多么希望走过路过的人购买我的货品,哪怕他买回去是一种浪费;同样,当我扮演买家看到路边“糖葫芦人”在寒风中的那种期待的目光时,我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他的客户,买一串糖葫芦。我消费后得到的是甜蜜蜜的滋味,他得到的也许只是几块钱,但如果持与我同样想法的人多一点,他也许就积少成多,能够养家糊口。有这样的想法,并非有多高尚。同在市场谋生,我最讨厌的是,想尽办法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钱,在我看来那是一种不道德的商业行为。美国大富豪洛克菲勒说得好:“没有什么比一个为了钱而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花在赚钱上的人更卑鄙和可悲的了。”

当你发现市场失灵后,索取无力,你会停下来思考一下吗?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是多重的,任何人都应该相信,一个有着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在社会上并非孤立的,而是有责任感的人。即每个人既是买家,又是卖家,甚至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可交易的商品。因为消费文化就因人们彼此交易中的相互联系而形成。如果同意上述观点,你就应该思考为什么市场会失灵?何谓萧条?为什么人们就业难,失业率越来越高?当人们对经济失去信心时,就会持币消极观望,工厂也会减少产能,减少产能就要裁员。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