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国企改革向“新”行
作者 郑雪
发表于 2024年8月

黑龙江,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地处东北亚中心腹地。作为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的国有企业数量较大,国有经济占比较重,国企改革呈现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

现实和历史多重因素交织,黑龙江国企改革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攻坚战。虽然黑龙江的国企改革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未来依然充满挑战。

国企改革阵痛中前行

国家发展大局中,黑龙江有着独特的战略地位——“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即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向北开放新高地,承担着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要职责。

作为老工业基地,黑龙江产业门类齐全,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但同时,黑龙江进入计划经济较早,退出计划经济较晚。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黑龙江国企改革受多重因素交织影响,面临着更大压力和挑战。

“黑龙江国企改革,同东北和全国改革进程相比,既有一定时差,也有一定温差。”北京工商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所谓时差,是指启动时间较晚。当南方地区已经将国企推向市场,并且反向挖走黑龙江的人才、资源时,黑龙江才开始有所行动。

至于温差,是指相对于南方地区国企改革的动力和决心,黑龙江推进国企改革的热度和决心较弱。白津夫提示,不能仅看表面热度,还要联系黑龙江国企改革的特殊性。

一是黑龙江国企权属结构特殊,直管企业比较多,国企改革的地方自主权有限。二是产业结构上,战略性、资源性产业比重大,煤木粮油等产业计划性指令影响较深,市场化能力先天不足。三是长期计划思维定式,大家对于国企铁饭碗普遍存在机制依赖和幻想。

“黑龙江国企改革是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改革。”白津夫说道。

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济机制,深层次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黑龙江国企改革阵痛中前行。

2022年8月,黑龙江省国资委副主任张玉福表示,经过10年攻坚克难,黑龙江国企已由“改革脱困”阶段进入“改革发展”阶段。

2022年,黑龙江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时,黑龙江省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7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4亿元。其中,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24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利润总额42亿元,同比增长57.6%。

国有企业改革仍处进行时,黑龙江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化提升阶段。

2023年11月,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国有企业改革接续发展。黑龙江省国资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整体任务完成率超过60%。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