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千年古城的“长红”密码

“走,去泉州拍簪花!”因为被簪花写真所吸引,李月和家人踏上了南下福建泉州之旅。但是,从游古城到逛文创再到赏南音,李月告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趟因簪花而起的旅行,却因为拍簪花写真的游客太多没能体验成功,但收获了很多“意外之喜”。
近两年,无数游客和李月一样因为簪花涌入这座旅游城市,却被这里的多元文化所震撼。不少人感叹,泉州不只是簪花。
“泉州并非一时的‘网红’,而是‘长红’城市。看似因‘簪花围’声名更显赫,其实是锦上添花,它是诸多‘网红’城市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
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到GDP突破万亿并曾连续22年位居福建首位,千百年来,泉州的光芒从未暗淡。如今,创新的文旅业态正转化成切切实实的民生福祉,为这座古城注入发展新动能。
泉州因何而不同?在文旅业态不断创新的当下,流量给这座城市带来什么?依托文旅,这座古城正在如何焕新发展?
流量给泉州带来了什么
“真是‘顶流’啊!我在个人公众号上随手分享的泉州游记,阅读量已经超过我个人公众号全年总和。”李月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游记。
根据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以下简称“泉州文旅局”)数据显示,2023年泉州全市实现旅游收入1002.40 亿元,同比增加68.9%;接待游客8652.97万人次,同比增加53.9%。除了线下火爆,线上流量也十分惊人。


泉州文旅局交流合作科科长曾世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当地与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合作,已打造出20多个播放量超亿次“爆款”。其中,风头最盛的当数蟳埔女簪花围,仅抖音流量就达到150亿次。
蟳埔村坐落于泉州港北岸,曾是无数远洋商船的出发地,当地至今保留着传统渔民的生活方式。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