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正式印发《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涵盖了九大方面共计165项重点任务,其中特别强调了“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的重要性。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钟岚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推进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的过程中,协同实施长三角地区联合攻关计划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将积极承担战略性重大科技专项,强化科技领军企业跨区域‘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长三角地区正联手发力。
一条路看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
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作为连接上海中心城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主干道”,凭借其区位优势、集聚的科创资源与鲜明的产业特色,有效对接沪宁产业创新带,为苏南科技与产业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与成果转化的平台。它深度融入苏南创新生态圈,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创新高地。
科研工作者叶文的工作单位——上海化工研究院,就位于这条充满活力的道路辐射带上。作为精细化工研究所阻燃剂团队的负责人,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从这里出发,去往长三角地区的各个城市,目的是推动其团队与浙江、安徽的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环保阻燃LFTPP轻量化材料的开发与应用”项目上达成合作。
原来,就在去年,上海普陀区依托武宁路沿线的丰富科创资源,成立了武宁创新共同体,叶文团队正是在武宁创新共同体的推动下,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企业展开了紧密合作。他们的项目不仅有望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更加环保、轻量化的电池包材料,更是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具体实践。
普陀区科委主任李文波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尽管武宁路仅有2300米长,但其两侧却汇聚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包括16家科研院所、两大功能性平台、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3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