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有资本应该在投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如何作用值得仔细思考。”不久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刚刚结束在深圳的调研,深圳的两种国资创投模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关注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一直是黄益平秉持的工作方法。国资创投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地方招商引资如何更好推进?如何有效提振信心、刺激消费?如何迎接和拥抱AI时代?针对一系列当下的热点经济话题,黄益平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国资在投资活动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黄益平:这个趋势确实需要关注。国有资本应该在投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如何作用,却是值得仔细思考的问题。
比如支持创新活动,在前端的基础性研究方面,国家资本的作用很重要,能够承担民营资本难以承担的角色;在应用的企业创新领域,国有资本介入就需要特别小心,关键是要顺应市场机制、克服市场失灵。
是由政府来选项目,还是由国有机构遵循市场化的方式做投资?从投资方式看,国有资本投资和政府主导投资是两回事。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国有资本还是民营资本都应该相信、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我最近去深圳的深创投调研,他们按照市场原则已经做了几十年,效果挺不错,有效地支持了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深创投比较特别的地方在于,从一开始,政府就不干预人员、项目,而且投资决策与决策者的个人利益直接挂钩,这些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新加坡的淡马锡,也是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一个比较好的案例。
几年前我还调研过深圳政府搞的天使母基金,效果也不错。政府出资,自己不直接投,而是吸引全世界优秀的天使基金到深圳来做投资。母基金给天使基金提供一部分资金,投资完全由基金决定,母基金参与共担风险,却不收取回报。这个做法有很多好处,一是通过提供一部分资金,吸引优秀的天使基金来深圳做投资;二是充分发挥优秀基金的人才与机制作用,服务本地经济;三是通过壮大天使基金,吸引优秀人才到深圳来创新创业。这样的投资方式顺应市场机制,同时也为市场化投资机构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或激励,克服部分市场失灵。
所以,关键不在于资本是国有还是民营,而在于投资的方式和机制。
此外,近期民营资本投资积极性下降,这个问题可能更加值得关注。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创新增长是主要依靠国有资本推动的。
其一,民营资本缺乏信心和投资意愿,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其中民营资本能否真正享受到公平准入和公平竞争的待遇十分重要。其二,我国经济过去是粗放式的高增长模式,成本优势突出,技术难度相对低一些。投资者喜欢短平快、高回报的投资机会。但暴利时代结束了,未来投资人需要更加实实在在地支持创新,一方面投资的时候需要有耐心,另一方面得接受相对较低的投资回报。
《中国经济周刊》:一些投资人提到,当下前沿赛道存在投资浪费的现象,如AI大模型出现“百模大战”,大量资本分散、重复投资,增加了投资成本,但可能对效果无益。您如何看待当下的这种现象?
黄益平:投资浪费的问题肯定是存在的,任何被追逐的投资机会都比较容易形成泡沫,造成浪费,这其实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现象。本世纪初,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很多投资人的资金打了水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