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有义务有能力助力实体经济

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额保持回升势头。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的数据,以单边计算,7月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为7.11亿手,成交额为52.42万亿元,环比分别增长23.94%和16.43%。
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机制,为大宗商品提供了权威的价格参考,有效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的平稳运行。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近期在杭州实地调研中发现,国内众多大宗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龙头企业正积极拥抱期货市场,通过运用套期保值、基差贸易等多种金融工具,有效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稳定了生产经营。这些企业在期货市场的助力下,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稳健发展,还为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
PTA如何变身纺织长丝
8月14日,《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来到位于杭州市萧山区成虎路的浙江恒逸聚合物有限公司厂区,探访这里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聚酯和长丝直纺生产线。
记者在现场看到,PTA(精对苯二甲酸) 以及乙二醇等基础原材料在高温高压下进行聚合反应生成聚酯,再经过纺丝加工,熔融的聚酯被喷出细丝,最终冷却凝固成一根根长达3000米的高质量纺织长丝。每一步都凝聚着科技的智慧与工匠的精湛技艺,让人不禁感叹现代工业的魅力。
从一滴石油到一件成衣的转化过程中,PTA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浙江恒逸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研究总监王广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条生产线年产能聚酯切片可达10万吨,熔体直纺涤纶长丝更是高达50万吨,其单线装置的生产能力达到570吨/天。这些长丝还成为下游纺织服装行业的宝贵原料,被广泛用于纺纱、精密织造中,进而编织成家纺产品乃至各式各样的时尚服饰。
然而,在PTA等原材料的现货交易中,却有无法规避的痛点。比如在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时,企业往往难以承受成本压力,供应链稳定性也因此受到威胁。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