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日本制造”风靡全球,日本家电、汽车、日料、药妆成为高品质的象征,日本国家形象在层层“洗白”“粉饰”之下俨然“和平无害”“文明先进”。然而,近年来日本制造业、食品安全领域丑闻迭出,危害全球环境和地区安全稳定的举动不断,日本头上的“光环”正在褪色。
从“工匠精神”到“躬匠精神”
长期以来,日本自诩专注某一领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但近年日企曝出造假事件之多、涉事行业之广、时间跨度之久,触目惊心,“工匠精神”反成“躬匠精神”(日本企业面对产品质量问题时频繁鞠躬道歉、但缺乏实际行动和真正悔改的态度)。
车企大规模造假。2024年6月,日本国土交通省通报,丰田、马自达、雅马哈发动机、本田、铃木五家车企在量产认证申请过程中存在违规和舞弊行为,包括碰撞数据造假、发动机功率测试舞弊、刹车测试成绩造假等。神户制钢、曙光制动、日立安斯泰莫等零部件厂商也接连曝出造假丑闻。
高铁车厢质检造假。2021年5月,英国部分高铁被发现车厢底部存在长达28.5厘米的裂缝,引发大面积停运。这些投入使用仅三年的车厢均为“日立800”型列车。日立承认质检造假,包括直接篡改检查结果、变更检查条件、不按客户规定进行检查等,且造假行为“至少存在30年”。
IHI、日立等企业船舶发动机数据造假。2024年4月,日本大型重工企业IHI公司承认,其子公司IHI原动机曾篡改发动机数据,20多年间,该公司生产的5537台船舶等设备发动机中4361台涉及造假,占比达79%。2024年7月,日立造船的子公司日立造船海洋发动机公司和IMEX公司被曝出,自1999年以来,两家公司在发动机试运行中燃油消耗率数据与实际不符,生产的1366台船舶用发动机中1364台存在数据篡改问题,占比近100%,且95%涉及海外市场。
从“亚洲头雁”到“泯然众人”
作为二战后亚洲首个跻身发达经济体的国家,日本长期以科技和产业先进形象示人,上世纪80年代构建“雁型模式”,俨然亚洲发展的领路人。但21世纪以来,日本科技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引领创新风光不再。
传统优势产业衰落,竞争力下滑。日在全球500强企业榜单中的数量从1995年巅峰的149家减少到目前的41家。曾独霸全球的半导体产业在“盟友”美国打压下一蹶不振,仅剩原材料和制造设备等部分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