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孟加拉国因配额制问题连续爆发大规模抗议,并由此引发该国几十年来最严重骚乱,国际社会对此广泛关注。此前6月,孟政府试图恢复在2018年废除的“公务员配额制”,为参加1971年独立战争的老兵家属提供30%公共部门职业配额,此举引发青年群体极大不满。7月21日,孟最高法院作出妥协,将公务员配额制中择优录用比例提高至93%,给老兵亲属的配额降至5%,但仍难平息民众怒火,最终抗议演变为对执政的人民联盟政府的强烈不满,导致总理哈西娜于8月5日辞职离境。
为何实施公务员配额制
配额制在南亚国家具有普遍性,设立目的是为消除社会不公,该政策原型可追溯至英属印度殖民时期。上世纪初,英属印度实行由殖民者主导的帝国公务员制度。一战后,英国在帝国公务员制度中给予印度官员一定配额,配比方式是欧洲官员占40%、印度官员占40%,另有20%从英属印度各省级公务员中提拔。
1947年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政府出台公务员招聘配额制规定。孟加拉人在东巴基斯坦时期,可获得的公务员岗位配额是总数的40%,而配额应用岗位主要集中在巴中央机构关键领域,包括税收、海关、铁路和外交等。
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后,新政府沿用了此前的公务员配额制。为照顾参加解放战争的“自由战士”,彼时30%的职位留给了他们,10%留给了在解放战争中受迫害的妇女,40%留给地方群众,20%的职位为择优录用。1976年,孟政府首次改革配额制,将给地方群众的职位比降至20%,择优录用的占比上升至40%。1985年,因在战争中受迫害妇女的岗位无人认领,政府将择优录用的比例提升至45%。1997年,随着申请“自由战士”配额的人数减少,政府将配额应用范围扩大至“自由战士”子女。2010年,该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其孙辈。
2018年,因不满长期以来配额制导致的不公,大批青年走上街头抗议,最终政府和法院让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