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与大国担当
作者 樊吉社
发表于 2024年8月
2024年3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核裁军和防扩散问题举行公开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在地缘紧张局势不断攀升的当下,全球核风险在增长,呼吁各国进行对话,落实裁军承诺,达成不首先使用核武共识并削减核武器数量。

7月22日至8月2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十一次审议大会第二次筹备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中方提交并发布了与该条约核裁军、核不扩散、和平利用核能三大支柱密切相关的关于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倡议、无核安保、核军控、美英澳核潜艇合作等四份工作文件。

这四份工作文件的核心主张是:核武器国家应当切实回应无核武器国家的关切和诉求,采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或者宣布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是落实条约第六条的实际行动;应该支持裁军谈判会议尽早谈判缔结一项关于保证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国际法律文书;所有国家均应秉持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各国安全不受减损原则,循序渐进推动国际核裁军进程和减少核风险合作;各国应明确反对核不扩散领域的双重标准,反对将地缘政治私利凌驾于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之上。《中国关于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倡议的工作文件》明确指出,中方鼓励五个核武器国家积极探讨缔结“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条约”或就此发表政治声明。中国在破解核安全困境问题上引领风气之先,使得关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问题的讨论再度成为国际关注焦点。

核超级大国企图以“核”解千忧

有核国家能否首先使用核武器?核武器可用于应对何种武装攻击?这是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美国和苏联/俄罗斯这两个核超级大国在有关问题上的表现极具争议。

首先使用核武器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核战略的基本假设。冷战初期,美国依仗绝对核优势,宣称要用美国选择的方式、在美国选择的地方,以核武器回击美国认定的所谓“侵略战争”。大规模报复战略、以核武器应对常规进攻即是遵循此等逻辑。此后,美苏开启核军备竞赛,致力于制造各种核武器,发展各种运载工具,在多国多地进行部署,其政策非常清晰:为核战争做好一切准备,大打、早打核战争,以“核”解千忧。

美苏确保相互摧毁的核能力抑制了彼此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冲动。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曾将美苏引向核战争边缘,此后两国开启了漫长的军备控制和核裁军谈判过程,其目的并非为了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而是在于避免一场双方都不希望的战争、减少军备竞争的费用和风险,以及缩小战争一旦爆发后的范围、降低对抗的烈度。经过激烈的军备竞赛,美苏均拥有了确保摧毁能力,即使其中任何一方首先使用核武器发起第一次核打击,受攻击的一方生存下的核武器仍足以给对方制造难以承受的损失,可信可靠的确保相互摧毁能力抑制了发动核战争的冲动。

本文刊登于《世界知识》2024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