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由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分化,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亚洲国家货币遭遇巨大的贬值压力,而人民币资产的避险潜力进一步显现。今年上半年,外资增持买入人民币债券的规模达到5500亿元,为历史同期次高值。人民币作为多样化资产配置的属性增强,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
人民币债券受到追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境外机构持有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4.31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0%。其中,境外机构持有的国债为2.21万亿元,占比高达51.3%;同业存单持有量0.97万亿元,占比22.5%;政策性金融债持有量0.96万亿元,占比22.3%。这是境外投资者连续第十个月增持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过去十个月的累计增持金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外资金融机构也在加快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步伐。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共有1133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相比2023年8月增加了23家。

人民币债券受到追捧,显示全球投资者对未来人民币资产的信心不断增强。今年6月,瑞银集团(UBS)发布的《2024年瑞银人民币年度调查》显示,有70%的全球央行受访者表示正在投资或考虑投资人民币资产,尽管这一比例相比前两年有所下降。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受访央行平均人民币持有比例预计占其外汇储备的5%,这比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中的比例高出不少,显示出各国央行对未来人民币资产的信心。今年4月由汇丰银行发布的储备资产趋势报告也显示,绝大多数储备资产管理者预计到2035年,人民币占全球储备资产的比例将保持在4%~12%。中国银行发布的2024年《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指出,在融资和投资使用方面,65.1%的受访境外金融机构表示会考虑将人民币作为国际流动性的重要补充,56.6%的受访境外金融机构表示考虑增加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配置,以上比例均较上一年有较大程度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