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我用四点衡量商业模式是否具备防御性

在投资决策时,评估项目的商业模式是否具有防御性非常重要。鉴于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这一点尤为关键。
创业者应在创业之初就想清楚:自身的商业模式能否抵御竞争冲击?而且,除了现有的竞争者,还要防范其他行业的潜在进入者。
以e代驾为例,该公司曾一度非常成功,盈利能力颇强。然而,当滴滴涉足代驾市场后,e代驾的市场地位迅速受到冲击。滴滴的介入显示,即便一个商业模式在初创时被普遍看好,也可能面临来自其他行业的强大竞争者的挑战。
那么,如何判断商业模式的防御性呢?
防线过于脆弱。在e代驾运营两年后,年盈利已达数亿时,遭遇了滴滴等强大竞争对手的挑战。那么,如何在原本缺乏竞争的环境中构建起“可防御”的模式呢?事实上,尽管当时市场上存在滴滴、安师傅等几家企业,但代驾这一细分领域仅是出行市场的一小部分。再者,该行业的市场规模受限于人们的饮酒频次,需求量并不大。综合这两点,我们可以判断e代驾的商业模式在防御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应对失误。e代驾在面对滴滴的竞争挑战时,选择了正面对抗的策略,包括进行补贴和投放广告。然而,由于资金有限,e代驾在两个月的红包大战后便耗尽资金,第三个月开始收缩,最终陷入困境。这表明,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单纯的勇者精神并不能确保胜利。当实力对比达到十比一的程度时,战术选择变得相对次要,因为实力更强的一方通常会取得胜利。
面对强敌如滴滴,e代驾应如何应战?若当初e代驾未选择正面对抗,而是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或许结局将截然不同。考虑到滴滴用户基数庞大,其对高端用户的服务难免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刚进入代驾市场时。此时,若e代驾能专注于精耕高端市场,或许能提升其并购价值。
实际上,若e代驾当初选择差异化竞争,甚至可能具备与滴滴谈判的资格。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