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GONE理论排查企业财务造假动因
作者 廖海霞
发表于 2024年9月

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推进,资本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然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依然屡禁不止,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也严重扰乱了市场公平性和秩序。我们以Z集团为例,使用GONE理论,深入分析其财务造假的动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旨在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防范和治理提供参考。

企业财务造假的“工具”与应用现状

GONE理论是分析财务舞弊动因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分析会涉及贪婪、机会、需求和暴露四个维度。贪婪是指管理层或员工对财富和权力的过度追求;机会是指内部控制、外部监管等存在漏洞,为财务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需要是指企业面临财务压力、业绩压力等,会通过财务舞弊来满足某些需求;暴露则是指财务舞弊被发现的概率。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财务舞弊的动因体系。

当前,有许多研究人员会从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艾永芳等研究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企业采取的战略越激进,发生财务欺诈的可能性越大。胡华夏和刘雯则认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是个人、企业、社会三方共同受文化、动机、机会与收益四个因素影响的结果。陈仕清指出,IPO(首次公开募股)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包括虚增收入、资产或所有者权益,虚减成本费用或负债以及关联交易等。他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与探讨,为我们理解财务造假问题提供了诸多思路与支持。

Z集团如何财务造假

Z集团作为一家在深交所上市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曾经一度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但在2022年1月4日,Z集团因涉嫌虚构合同、空转资金以虚增收入等违规行为被罚款755万元,几名相关负责人一并被罚,致使企业声誉严重受损,投资者信心受挫,其股价也一并大跌。

经过调查,Z集团在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期间,通过开展无实物流转的虚假贸易业务,累计虚增收入约231亿元,虚增成本约211亿元,虚增利润总额约20亿元。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