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川犹美【含章】
作者 朱鸿
发表于 2024年9月

迥野翘霜鹤,澄潭舞锦鸡。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所看到的潏河。他生活于公元803年至公元852年之间,一生之中的某些时候是在潏河之滨度过的。所谓的潏河之滨,就是樊川。

樊川是一片狭长低凹地带,伟岸的少陵原与起伏的神禾原,在它的两边崛然隆起,樊川的天空仿佛是一个淡蓝的盖子,显得十分高远。从它的东端引镇到西端下塔坡,尽是平畴沃土。严峻的秦岭,日夜从缭绕着云雾的山顶俯瞰着它,而少陵原和神禾原则像两匹黄色的骏马,始终追随它奔跑。

潏河之源在秦岭北麓的大义谷,它从这里涌出,然后汇合白道谷和太乙谷的溪流,水量大增。它潺潺地流过樊川,将这里滋润得青翠欲滴。站在少陵原或神禾原上,可以看到潏河的流水,阳光之下,像一条逶迤的断断续续的白练,樊川深厚的碧绿为它欢呼。

杜牧所见的潏河的样子,其气之朗然,其禽之怡然, 其水之清,其流之响,我仍可以感觉。

樊川自古很美,所以它成了汉大将樊哙的封地。这个屠夫出身的人,随刘邦共同起兵,并跟着刘邦南征北战,英勇杀敌,斩首近二百人。鸿门宴上,樊哙为保刘邦性命,擅自闯进 项羽的帐篷,此时此刻,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不但镇定地拦挡了寒光,而且巧妙地送走了刘邦。刘邦知道他的功劳,登基之后,将少陵原和神禾原之间的土地赐予樊哙。

不过,樊川真正成为一片胜地是在唐代,尤其那些达官富豪与高士骚客,经常在韦曲和杜曲游玩,成为樊川的欣赏者和建造者。韦氏家族以韦曲为中心而聚居,韦皇后的娘家和宰相韦安石的别墅皆在这里。杜氏家族以杜曲为中心而聚居,杜佑致仕之后,在这里度过了晚年。杜甫流寓长安期间, 一个阶段就将家安在樊川。在这些闻人的悉心经营之下,樊川成了一个令天下艳羡的地方,所谓城南韦杜,去天五尺,便是指这种形势。

唐代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高峰,这个社会所产生的贵族,无疑是其文明的重要标志,起码是重要的标志之一。如果从这样的角度考察问题,那么唐代的樊川,当然充满了唐代的精神与风尚。千年之后,我仍然可以从当时骚客的诗歌之中,领略那种华丽而显赫的生活。它的气息,显然残留其中。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绿樽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这是杜甫奉陪郑驸马的诗歌之一。郑驸马是唐玄宗的女婿,其宅第在樊川南岸的神禾原。

数亩园林好,人知贤相家。

结茅书阁俭,带水槿篱斜。

古树生春藓,新荷卷落花。

圣恩加玉铉,安得卧青霞。

这是钱起对杜佑别墅的印象。钱起为浙江湖州人,公元752年进士,时有隐逸之意流露。杜佑在樊川的别墅属于城南之最,其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衰草。杜佑的坟墓在樊川北岸的少陵原。

谁无泉石趣,朝下少同过。

贪胜觉程近,爱闲经宿多。

片沙留白鸟,高木引青萝。

醉把渔竿去,殷勤藉岸莎。

这是郑谷在樊川的感受,其闻几个朋友要游樊川,兴起,遂将自己的情思告诉了朋友。郑谷是江西宜春人,公元887年进士,其以咏叹鹧鸪而为长安文人所知。

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

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

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

杜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

这是杜牧在特定心情之中的樊川:他邀请舍人沈询游其故园,遗憾没有等到。杜牧是杜佑之孙,25岁那年进士及第,以济世之才而自负,曾经多方为官,公元852年逝世。

实际上樊川不仅仅是风景秀丽的郊野,如果它单单是一个河水流淌而山原并立的地方,那么它就不会产生如此巨大并持久的魅力。这里建造了很多的山庄别墅,为达官富豪所有,其中著名的是何将军山林、郑驸马池台、牛僧孺郊居和杜牧别业。骚客也是希望从政的,他们喜欢樊川,难以排除希望亲近达官富豪的心理。樊川就有一些骚客的庄园,岑参、韩愈、元稹、郎士元、权德舆和韦庄,都曾经在这里居住。在中国,知识阶层一直存在着这样双重的性格,既热衷仕途,又喜欢逍遥,仕途使他们显赫,逍遥使他们自在。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樊川为这种痛苦的消化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他们既可以投入官场,又可以寄情山水,尤其是官场的失意能够在山水之中解脱。我认为,在樊川,集中地体现了唐代知识阶层的一种观念。现在,那些漂亮的山庄别墅已经没有了,但那种既想入世又想出世的心理,却一代一代地积淀着遗传着。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崔护的诗,题在樊川的一个农家的门扉上。他是河北定县人,公元796年进士,不过大约在此之前,他落第独游樊川。时在清明,他散步于鸟语花香之中,不知不觉来到一户农家。此处草木葱翠,寂静无声,遂敲门求饮。一位女子开扉递水,之后,独倚桃花之下,注目崔护,倾慕之情忽然流露。崔护询问,她不语,遂默然而去,这时候她很是惆怅。到了次年春日,崔护思念之情涌动,便再到樊川,寻找这个女子。然而,门墙如故,桃花盛开,人已经无影。

本文刊登于《美文》2024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