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认知域作战再审视
作者 卢甲林
发表于 2024年9月

智能化、无人化背景下的认知域作战是一种新质作战形态,其囊括了人工智能、无人系统和认知科学三大领域,通过智能无人技术操控数据与信息,影响认知域来取得战略优势。其核心是将战场从传统的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拓展到认知空间,以对手的意志、信念、思维、心理等为直接作战对象,通过改变对手认知,进而影响其决策和行动。

智能无人认知域作战跨域贯穿了传统的陆、海、空、天、网、电六维空间,并将技战术博弈的战场延展至“心”域空间。结合智能无人技术,对认知域作战特征、战术、体系进行深度再审视,对于打赢智能无人背景下的混合战争,具有重塑性、远望性意义。

智能无人认知域作战新质特征再审视

智能无人认知域作战既不是片面的认知攻防,也不是简单的智能无人技术拼接,而是在囊括传统物理域、信息域的基础上,运用智能无人理念跨域整合技战术力量,对“心”域的联合攻关。为深刻把握其内涵,可从驱动引擎、端口媒介、战场空间、作用机理四个角度出发,对智能无人认知域作战特征进行再审视。

“智能+联动”,技术热驱动。信息化向智能化的转变以新型的交叉并行、智能指导模式替代了传统军事形态演变的线性替代模式,智能与数据双重驱动赋予了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颠覆性的应用价值,并逐步渗透至作战筹划与实施的各个环节,呈现出“智能+联动”的发展趋势。一是智能调控,全流程参与。智能无人认知域作战中人工智能贯穿信息识别、任务规划、行动部署、节奏掌控等全环节,借助先进算法对来自各个作战域的海量战场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为高效决策和行动实施提供驱动力,直接引导作战进程。二是打破壁垒,全领域贯通。智能无人认知域作战突破了传统线上线下的数据壁垒,通过整合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等渠道,构建起多域联动的信息空间。凭借先进算法,作战发起者能够灵活切换作战空间,优化作战样式,甚至精准操控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信息释放,实现对目标认知的有效塑造,达成传统作战方式难以企及的效果。三是体系引航,全流程赋能。从单点突破走向体系融合,智能无人认知域作战依托智能赋能、无人强能,从单环节赋能向作战全流程、各环节的连接与融合转变,实现“一站式”赋能,并持续形成环节要素间的动态耦合,构建一体化的认知作战体系。四是精准跟踪,全点位释能。智能无人认知域作战通过数据差异化投送和机器人瞬时舆论引导,精准影响目标认知,基于长期数据跟踪和算法策略优化,测算不同地域、群体的认知态势,辅助决策者制定核心叙事和议题,进而调控行动实施和协同配合,将作用力直接施加于目标各层级各点位。

“端口+覆盖”,自主冷对抗。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将端口单元高速铺陈,最终以无人系统、智能程序、信息终端、交互平台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冷”覆盖社会全域,促使智能无人认知域作战未来战场逐步呈现出“端口+覆盖”式的自主冷对抗态势。一是牵引对抗媒介转变,智能程序跨越链接了“协同-参与-自主”三类传播形式,生态全域形成、平台互联共享、终端拓展联结,虚实界限愈发模糊,程控智控愈发自主,认知域中的情报策略、话语策略、行动策略、决策策略全面接轨智能生态。二是推进对抗进程加速,自主化科技从效率上为智能无人认知域增速,多元化平台则从效能上为其赋能,交战双方的认知、信息、数据借势程序终端、数字孪生、短视频、元宇宙等多元化平台,在信息域、认知域战场深度进行态势布设、时空运用、内涵设计,短兵相接于无形空间。三是创新对抗范式类别,一方面利用网络、电磁、媒体等端口,形成快速响应的动态操控链条和社会感知网络;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数据深度覆盖营造“穹顶式”区域认知空间,瞄准目标认知人群,精准投放信息、快速集结力量、海量漫灌消息、伴随互动引导、持续诱导掌控,利用洪流式的群体认知冲垮认知壁垒,实现“大水漫灌+精准泄洪”式的认知攻防效果。

深度伪造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互联+跨域”,战场“大空间”。智能无人认知域作战强调“大空间观”,认知域不仅仅囊括了传统物理域所覆盖的陆地、海洋、空中、天基域,也囊括了信息域所覆盖的网络、电磁域,同时还包含了传统军事斗争运用较少的社会、心理域,构建起一个超越传统物理界限、融合虚拟与现实的“大空间”作战环境。呈现出“互联+跨域”的显著特征。一是消弭界限,构建泛在战场。智能无人时代,人工智能生态与大数据技术直接链接至社会各处,依托互联网智慧生态环境将认知域作战空间延展至实体空间,形成虚拟—实体联动的空间布势,构建大型泛在战场。二是跨域联动,组织形态重塑。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