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陆、海、空、天、网、电六维作战空间的传统对抗更多地将关注点聚焦到物理域对物质力量的现实毁伤,而认知作战则以一种“井然有序”的文明化模态,将毁伤目标更改为干涉、影响或控制目标。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政治学四个角度出发,厘清认知作战作用机理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其各领域影响,探讨具备全谱影响力的非传统杀伤链构建思路。
认知作战杀伤链构建过程
认知作战杀伤链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层面,每个步骤都紧密相连,形成一个连贯的作战流程。
情报汇集与综合解析。利用开源情报、社交媒体分析、民意调查和其他数据收集手段来构建情报数据库。情报汇集解析是构建认知作战的基础,为后续的策略制定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识别目标受众的认知弱点和可影响点,分析结果将直接影响战略规划的方向和重点。

认知筹划与战略构设。需要将情报分析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作战目标,确保战略规划与情报收集紧密相连。确定作战的总体目标、关键信息点和预期的心理影响。制定灵活的计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信息环境。战略规划的灵活性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确保作战计划能够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的挑战。
信息拟构与内容开发。内容开发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需要精心设计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利用叙事技巧、情感诉求和其他说服策略来增强信息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为不同的传播渠道和受众定制内容,确保信息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定制化的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提高信息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渠道载体与平台传播。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手段,以最大化信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传播渠道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信息能否有效到达目标受众,包括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直接沟通和其他数字平台。考虑使用隐蔽或公开的手段,根据目标和环境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可以增加信息的覆盖面。
执行评估与动态调整。执行阶段是将计划转化为行动的关键时刻,需要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监控传播效果,收集反馈信息,评估作战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评估和反馈是持续优化作战计划的重要环节,确保作战能够及时调整以适应变化。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优化信息内容、传播策略或目标设定。调整过程是对前一阶段执行效果的反思和改进,是确保作战成功的重要保障。
社会学视域:构建认知共鸣的社群网络
构建认知共鸣的社群网络,应当注重四个方面。一是结构性分析,从底层逻辑中探寻高层次思维架构基础。二是作战普适性探究,技术、战术和战略必须贴合复杂动态环境变迁。三是资本动员与要素耦合,唯有全面的力量整合方能形成覆盖性社群网络。四是群体动力学探析,群体内部的作用机理简单而直接地揭示了战术运用。
社会结构层次的深度解构分析。结构作为基石承载了后期思想的形成,个体的行为和社会互动受到社会分层、阶级、种族和性别等结构性因素的深刻影响。例如,20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研究组织针对“种族和阶级差异”对个体教育和就业机会获取的影响进行专项观察,并挖掘个体后期价值观和信念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