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国产潜艇梦”的漫长实现之路
作者 王宇飞 陈扬
发表于 2024年9月
曾服役于印尼海军的613型潜艇帕索帕迪号

潜艇作为重要的水下作战装备,在现代战争中不仅能够承担侦察、监视、攻击等常规作战任务,还能遂行战略威慑及特种作战等多种任务,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大国海军建设具有不言而喻的战略意义。因此,提升潜艇部队隐蔽性和深潜能力、发展潜艇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成为大国海军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能否自主建造潜艇也成为衡量一国海军建设水平和造船能力的重要依据。

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是东南亚经济、政治、军事大国,从地理位置上看,印尼群岛位于东南亚的中心位置,横跨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扼守着马六甲海峡这一国际航运要道,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枢纽,也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海洋支点”。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必然需要一支强大的海洋力量。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重原因,印尼在独立后的多年里却没能保持应有的潜艇力量,也未能掌握潜艇这一海战重要装备的生产技术,拥有先进作战潜艇对印尼海军来说成为了孜孜以求的梦想。

近年来,随着海洋意识的提升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向,印尼也开始注重发展自身海军力量和海上作战能力,特别是在潜艇部队建设上,从开始具备潜艇维修和改装能力到能够与国外合作联合分阶段组装潜艇,再到追求自主本土建造潜艇。2024年3月28日,法国造船商海军集团与印尼海军造船厂(PT PAL)签订了2艘配备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的改进型鲉鱼级柴电攻击潜艇合同。鲉鱼级潜艇一旦入役,印尼不仅将成为东南亚首个装备锂电池柴电潜艇的国家,还将初步具备生产锂离子聚合物电池柴电潜艇的能力。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印尼离自主国产潜艇梦的实现越来越近。

昙花一现的东南亚最强潜艇部队

冷战初期,由于苏加诺政府亲社会主义阵营和积极接受引进苏联经济技术援助的政策,印尼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就通过各种途径陆续从苏联接收了12艘613型威士忌级潜艇,并就此组建了第一支潜艇部队。此外,苏联还援助10亿美元用于建造潜艇电池充电辅助站,印尼成为当时东南亚唯一拥有潜艇的国家。

613型潜艇是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生产的一种攻击潜艇。在苏加诺时期,印尼潜艇部队在收复西伊里安行动和印马对抗行动中就得到了实战应用。此外,印尼政府还于1965年11月派遣了包括2艘潜艇在内的“X特遣支援部队”抵达巴基斯坦开展联合演练,帮助巴基斯坦威慑对抗印度。

印尼海军2021年失事潜艇南迦拉号

这一时期,印尼与苏联在潜艇技术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58年1月,21名苏联海军人员抵达印尼,同年印尼也派遣了110名船员到东欧和苏联学习潜艇技术。1962年,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的1个潜艇支队抵达印尼泗水军港,对印尼海军人员开始进行培训,为向印尼海军移交相关舰艇做好准备。然而,1965年苏哈托上台后,因印尼与苏联交恶,包括潜艇在内的大部分苏制舰船因维护不足陆续退役,曾经在东南亚盛极一时的印尼潜艇部队迅速没落。

新秩序时期式微的印尼海军潜艇部队

新秩序时期,苏哈托政府将执政重心从争取国家独立与对外军事斗争转移到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上来,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了国防和军队建设资金开始向陆军及其附属单位倾斜,海空军建设严重滞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印尼海军潜艇部队只有少量613型潜艇仍在服役,且因维修配件短缺实际战斗力已经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潜艇。

为了弥补潜艇数量不足,1977年印尼从西德订购了2艘209型中型攻击潜艇,1981年入役,分别命名为查克拉号(KRI Cakra 401)南迦拉号(KRI Nanggala 402),部署于印尼西部舰队泗水海军基地,该基地至今也是印尼海军潜艇部队的主要停泊港口。

209型潜艇主要瞄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维护成本低、操作简单、配置灵活,对技术要求不高。印尼海军的209/1300型潜艇水面排水量1260吨,水下排水量1390吨,水面最大航速12节,水下最大航速21.5节,潜深250米,水面10节航速下航程11000海里,水下4节航速下航程400海里,任务续航时间窗口约为50天,全艇编制34人。209型潜艇装备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24枚水雷或14枚鱼雷。除潜航作战任务外,209型潜艇还可用于执行情报侦察任务以及作为蛙人运输工具执行渗透任务。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