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海上方向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要有力维护国家海上利益不被侵犯,还要适度控制事态避免恶化导致爆发冲突,就需要运用强大的海上力量开展军事威慑、军事存在、远海护航、反恐防暴、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以及海外撤侨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来达成这一目的。航母编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海上安全、保护国家海洋权益、拓展国家海外利益的重要海上力量。二战后,航母编队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发挥了日益突出的作用,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美作为航母编队在非战争军事行动运用方面是开展实践最早、开展次数最多的国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丰富经验可供借鉴。
美航母编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运用的历史演变
萌芽起始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整个世界范围内战争频繁、对抗激烈,美航母编队的运用重点是战争运用,希冀利用航母编队强大的作战能力应对已爆发和将来可能爆发的战争,此时美航母编队还尚未形成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但已经开始出现了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实践。美航母编队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最早的记录是,1930年美列克星敦号航母编队前往塔科马市实施的救灾行动。当时,美塔科马市周边遭遇大规模干旱,使得该市的水利发电系统无法发电,列克星敦号航母编队奉命前往支援救灾,以其强大的动力系统为该市在一个月内提供了大约30%的电力,这标志着美航母编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运用的萌芽。此后,美航母编队越来越多地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20世纪50年代,美航母编队多次参与救灾支援行动。比如,美塞班号航母编队于1954年前往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奥拉岛开展飓风灾害救灾行动,又于1955年前往墨西哥坦皮科地区开展洪灾救援行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航母编队多次参与回收宇航员和太空舱的任务。比如,美伦道夫号航母编队于1961年和1962年分别回收2名绕地飞行的宇航员,美大黄蜂号航母编队于1969年回收阿波罗11号和12号太空舱,美提康德罗加号航母编队于1972年回收溅落在美属萨摩亚海域的阿波罗17号太空舱。此外,美航母编队还远赴海外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比如,美尼米兹号航母编队于1980年4月赴阿拉伯北部海域营救被伊斯兰激进学生扣押的美国人质。这一阶段美航母编队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虽然还未形成航母编队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但其航母编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运用已渐露雏形。
探索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整个世界正处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国际环境下,国际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使得只需军事手段而无需战争手段即可实现政治目的,于是美陆军在1993年的《作战纲要》中首次提出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此后,美航母编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运用方式也日趋多样。1994年10月,美小鹰号航母编队奔赴朝鲜沿岸海域进行军事威慑行动。2001年,美小鹰号航母编队作为特种部队运输平台和重要后方保障基地赶赴中东附近海域开展反恐行动。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美亚伯拉罕·林肯号航母编队在5天内迅速抵达受灾海域,开展了为期33天的抢险救灾行动。随着美航母编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实践日趋丰富,关于美航母编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运用的理论研究也快速发展起来。2006年,美兰德公司发布报告《改变美国航母能力——探索美国航母编队新的作战和非战斗角色与任务》,提出美航母编队应适应未来形势变化,在功能、构造和配置等方面作出调整和改进。这一阶段美持续拓展航母编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运用的形式,并探索美航母编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运用理论,虽然还未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航母编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运用理论,但其航母编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运用实践和理论研究持续推进。

形成稳固阶段 21世纪10年代以后,美宣布在全球都拥有所谓的人道主义利益,非战争军事行动开始成为美干涉全球事务的新工具,开始将非战争军事行动纳入到航母编队的使命任务中来,频繁将航母编队用于军事威慑、军事存在、抢险救灾、反恐反海盗、人道主义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特别是近年来美为了充分发挥航母编队的巧实力效用,一方面积极参与到多种抢险救灾行动中,尽显其大国责任和大国形象;另一方面又在世界海洋各个角落开展航行自由秀肌肉,鼓吹其军事实力和渲染威慑。在抢险救灾行动中,美航母编队均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相关附近海域担负抢险救灾任务。比如,2010年1月13日,海地大地震爆发后,美卡尔·文森号航母编队接到派遣命令后便全速赶往海地,于1月15日便抵达太子港外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