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蓉:热爱是生命的燃料
作者 刘娜
发表于 2024年9月

只支持,只肯定,只遥遥相爱

还记得被“全国考古团宠的女孩”钟芳蓉吗?她又上热搜了。

2024年7月11日,北大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去敦煌!北大钟芳蓉,祝福你!》文章,介绍了有关钟芳蓉学习考古的细节,并透露钟芳蓉去敦煌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是编写敦煌石窟的考古报告,她十分期盼自己能为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走寻常路的钟芳蓉,有着无条件支持她的父母,钟芳蓉的成长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更好的养育。

讲述钟芳蓉的近况之前,我们先把时针拨回4年前——

4年前高考放榜后,作为长期和打工父母分居两地的“留守孩子”,钟芳蓉一举考了湖南省第四名、676分的好成绩。

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报考志愿时,钟芳蓉居然避开了她可以任意挑选的所有热门专业,顶着众人诧异的目光,坚定地向北大考古专业递交了“投名状”。

一时间,舆论哗然。

有人认为这个小孩没有见过世面,放着大把“能捡钱”的好专业不读,非要读坐冷板凳又没“钱途”的考古,脑子难道不清醒了?也有人认为,不是所有考古都叫“北大考古”,有梦想谁都了不起,钟芳蓉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爱。

面对汹涌的舆情,彼时刚满18岁的钟芳蓉异常冷静地解释:她从小的偶像就是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先生。她要像樊先生那样,投身到孤独又厚重的考古中,为煌煌历史和悠悠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从小就喜欢,报专业只用了几分钟,但我会为此坚持很久。”2020年时的钟芳蓉说。

“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蓉就此爆火。全国考古圈都跟着扬眉吐气了一把,考古工作者还争先恐后地给钟芳蓉寄去共计25公斤的礼物。

这些礼物中,最具有纪念意义的,当属时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送给钟芳蓉的口述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在扉页上,樊先生给钟芳蓉写下寄语:“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当年,这个交织着寒门和贵子、现实和梦想、争议与厚爱的温暖故事中,打动很多人的部分,还有钟芳蓉和父母的关系。

作为留守儿童,钟芳蓉和长年在外务工的父母并不亲近,甚至有什么心事也不和父母说,而是写到日记里,或说给同学听。但她从父母沉默操劳的背影里,读出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还有生活的艰难。

钟芳蓉留守住校,寒来暑往,刻苦自律,成绩优异,以好好读书反哺父母,实现自我。在努力学习、逐梦的过程中,逐渐长大的女孩,也从更高维度上理解了父母:不得不辗转漂泊打工的父母,为她和弟弟的成长已使出能力范围内的全部力量。

钟芳蓉没有抱怨,只有感念,还有这感念之下的奋发图强,以及这奋发图强之下超越不得已的父母,去牢牢掌控自我命运的自主权。

没有读过什么书,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法陪在钟芳蓉身边的父母,对女儿怀着深深的亏欠与内疚。在这种愧疚心理的驱动下,他们对女儿无限宽容和接纳:“爸爸妈妈对不住你,你尽力就好了。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