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老太太”陆晓娅:我就是我
作者 潘彩霞
发表于 2024年9月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份温暖,在今天这个世界,像初升的阳光一样,一点一点地漫过无边的大地。”

从媒体人到公益人

新闻人、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这是贴在陆晓娅身上的标签,她自称自己是“斜杠老年”,学生们则亲切地称她“后现代老太太”。

陆晓娅曾是《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是公益机构“歌路营”的创始人;近年来,她出版了《给妈妈当妈妈》《旅行中的生死课》等多部著作;她还是生死教育的先行者、践行者,安宁病房的志愿者,以及“墓地导游”。

面对诸多身份,陆晓娅调侃自己:“我不是学者,我有点学者气质;我不是作家,我也能写俩字;我不是旅行家,但我也四处晃荡;我不是医生,但我也穿着白大褂服务病人……我就是陆晓娅,一个独特的我。”

陆晓娅的一周从走进北京泰康燕园康复医院开始。早在2021年7月,她就以心理师的身份为生命末期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志愿服务。每个周一和周四的早晨,她都会坐50分钟地铁赶到医院,八点半准时进入安宁病房服务,一直到下午五点半才会离开。

穿行在病房,她身姿挺拔而优雅,声音清晰而有力,没有人相信,她已经71岁了。

公益人的身份,由来已久。2008年之前,陆晓娅在《中国青年报》做了27年编辑、记者。年轻时,因为一次采访,陆晓娅有了创办“青春热线”的想法。她去游说报社领导:“做起来不是很难,只需要一间办公室和一部电话,再招募一些志愿者。”

1991年,中国第一部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青春热线”正式开通。在这个“第二战场”,陆晓娅倾听年轻人的生命故事,了解他们的迷茫和困顿,在自问与他问中尝试回答“活着有什么意义”。

为了使自己更具专业性,45岁那年,陆晓娅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从硕士到博士,4年后,她成为首届注册系统的心理督导师。

“青春热线”的团队越来越专业,通过与青少年的对话,陆晓娅深切感知,很多问题在童年时就已经种下,于是,她把目光聚焦到随父母进京读书的“流动儿童”身上。

2007年的一天,陆晓娅去打工子弟学校访问,和学生互动时,有个孩子说:“北京太小了!”这让陆晓娅感到意外,同时,她也看到一些事实,这些孩子生活在城中村,没有坐过公交、打过电话,他们住的房屋狭小简陋,有的孩子甚至睡在父母的床底下。

脑海里,一个计划逐渐成形。2008年,陆晓娅从报社退休,带着“北京太小了”的故事,她和同事杜爽找到基金会。就这样,由“成长”的英文“growing”音译而成的公益机构“歌路营”诞生了。

很快,第一个项目“打工子弟城市学习与探索”应运而生。此后,陆晓娅每天通勤3个小时,去五环、六环外的打工子弟学校上课,通过室内课、情景模拟等方式,让“流动儿童”认识城市,融入城市。

在基金会的支持下,“歌路营”又相继开发出多个项目,后来,他们将服务对象从城市延伸到农村。

“歌路营”的研发能力受到行业认同,作为创始人,陆晓娅非常欣慰,然而60岁生日那天,她却不得不对伙伴们宣布:“对不起了,我只能干5年,因为我妈妈的认知症已经发展到快要不认识我的程度了。”

“给妈妈当妈妈”

2007年,陆晓娅的母亲被确诊认知障碍。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