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求职季,“如何找到合适的工作”成为毕业生讨论的热点话题。
伴随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市场的火热,面试考题吸引着大家的眼球——一些求职者反馈,今年的面试中,一些知名公司增加了新流程:MBTI性格测试,即便职业技能过五关斩六将,一旦性格类型不符合老板及管理者的要求,也会被拒绝。
那么,将性格测试当作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符合相关规定吗?
【求职投诉】
毕业生求职被“性格”打败
“万万没想到,笔试和面试都通过了,最后输给了一道网络答题!”2024年6月20日,即将从湖南一所985院校毕业离校的小阮,讲述了不久前她的一次失败的求职经历。
小阮今年22岁,是一名英语专业毕业生。她的求职意向是去湖南头部互联网企业从事海外贸易或是跨境电商类工作。
早在今年上半年,小阮就开始投递简历。各家公司招聘的过程大抵相同,均由笔试和面试组成,而笔试的题型一般都是和岗位有关的专业知识。
不久前,小阮接到一家心仪企业的面试通知——历经3轮领导面试后,本以为这份工作十拿九稳,结果公司HR给她发了一个网址,让她现场参与线上答题——时下流行的MBTI性格测试。
“一定要看仔细,这道测试题非常关键。”HR告诉小阮,近年来,MBTI、卡特尔16PF、九型人格等性格测试在职场招聘中频频出现,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在面试和岗位调整中加入相关内容。
小阮说,这道测试题的结果将个体人格分成16种类型,认为每种类型都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擅长之处。如ISTJ(物流师型)注重实际,严谨负责,遵守规则,适合数据库管理、保健管理员、财务工作等职业;ENFP(竞选者型)对人有同情心,有创造力,好奇心强,积极向上,适合营销经理、培训师、设计师等职业。
“他们的运营岗想招‘E人(社交能力较强的人)’,我的答题结果是‘I人(社交恐惧的人)’,所以求职结果是:失败!”小阮说,“平日我性格也挺开朗的,并没有社交障碍。因为一套网络题否认一位求职者,是不是太儿戏了?”
【现象分析】
性格测试决定员工录取,是否失之偏颇?
MBTI测试作为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其目的是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或是以此作为社交中的聊天话题,寻找与他人的共通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