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娜,守住乡村足球的门
作者 王晴
发表于 2024年8月
赵丽娜在新疆色满乡小学与孩子们合影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我可以……’”

“我会随机地把话筒递给一个小朋友,拿到话筒的人要站起来,大声说,‘我可以干什么’。”

今年5月,退役已满一年的前女足运动员赵丽娜,站在广西平果第六小学的教室里,正给学生们进行破冰。投屏上,赵丽娜给出示例,“我可以踢足球,我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室里一阵燥热的寂静。话筒一个个递出去,言语间,学生们更改了词汇。“我可以”变成“我想”。

词语流露着孩子们的无意识。想象一个超我,比认可一个超我更易接受。赵丽娜没有出言更正,只是对学生们表达的每一个期许,都开心地给予鼓励。

在内心深处,她似乎和这些孩子们共享着同一种灵魂,渴望着机会,又回避直言渴望。她自述自己是一个习惯性退缩的人,但足球给了她另一种能力。

站在球场上,她发现,自己可以抓住,倒下,再抓住。在无数次屏息凝神的瞬间,她认可了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种珍贵的时刻。她要把这股力量保存下去。在退役后,赵丽娜同步开启了“星球计划”。她希望让更多学生有机会站上球场,让这些珍贵的时刻在学生身上发生。

爱踢球的人在哪里

一个瘦小的男孩在球场上奔跑。

比赛结束后,他和别的孩子搂在一起,欢呼着庆祝。但细看之下,这个孩子脸上的表情略显僵硬。他的足球教练告诉赵丽娜,6岁时,他曾不小心掉入家里的馕坑,全身大面积烧伤。

不踢球的时候,男孩在球队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脸上留下的疤痕让他习惯了远离人群,在安静的地方默默观察。但这份安静很快会被打破。训练开始男孩会回过神来,飞快地跑向等待他的队伍。

这是赵丽娜第一次走进乡村小学。2022年7月,她应邀请,来到新疆喀什一所小学普及足球知识。

那一年,她和国家队成员一起,捧起时隔16年的亚洲杯冠军奖杯。但荣誉背后,是训练二十余年累积的伤病。作为门将,常年与地面对抗,赵丽娜的腰椎、颈椎都承受着巨大压力,无法预测病痛什么时候会发作。一次次突然变得僵硬的身体,停训,追赶,都让她慢慢意识到,踢球不可能是一辈子的职业。

当这条路碰到天花板、不得不离开时,自己的下一个选择是什么?退役之后的去处问题,在荣誉之后到来。

人生前三十年,她大部分的生活都是踢球,对圈外的世界非常陌生。想到未来,她有些丢失了在球场上的确定性。

那阵子,赵丽娜做了一档节目,“丽娜叨叨叨”,频繁地采访队友们的足球人生。队友们的经历有些共性,许多人是在被动地接触了足球,糊里糊涂踢起来后,发现自己被足球所接纳。对她们而言,如果没有一开始教练来学校寻找苗子、家人带着她们踢球等偶然的机缘,也许就会错过与足球的一系列故事。

男孩踢球时舒展的表情,总让赵丽娜想起和朋友们的对话。小学时,她同样因为教练偶然看中自己个子高,而获得了接触足球的机会。被看见和被选中,让她开启了一段和班里别的孩子不同的生活。但在接触更多学生后,她发现,只要有机会站到球场上,甚至只要脚下有一颗足球,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就会发生,甚至展现天赋。

一面是孩子们接触足球的机会并不公平,另一面则是关于国足后备力量不足的长久讨论。赵丽娜逐渐觉得,退役后,自己可以做点什么。

中国女足队员超八成来自16个重点城市及重点城市所在省份的女足队伍。这意味着,在顶端队伍缺少人才的同时,基数庞大的乡村学生,几乎处于足球真空领域。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1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