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敏,教育公平的御剑之术
作者 黄茗婷
发表于 2024年8月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

热情和活力,是年逾七十的汤敏给人的第一印象。

接受采访前,汤敏刚结束一场线上会议。在酒店大堂见面时,他带着笑意与人握手,一坐下便开启正题,看不到一丝疲态。

受访中途聊到兴头,汤敏索性解锁了屏幕,将手机递了过来。

他打开了一个线上教育APP,点开了一堂小学三年级课程:如何识别时分秒。特别的是,这堂课没有老师,只是一集趣味动画——以人工智能为底层逻辑的线上教育。

之后,他又打开了另一个APP,界面上跃出的是汤敏的AI分身——红润的脸,灰白的头发,和蔼的笑容,人机感浓重的声线。他让我去和这个AI分身对话,“问什么都可以”。开放自在的态度,来源于他对于人工智能在缓解部分社会问题上的信心。

在让记者体验这些人工智能应用的十几分钟里,他似乎终于找到了片刻休息时间,放松地靠在椅背上,抿几口热茶,缓解一下刚刚滔滔不绝讲话带来的干渴,但脸上始终带着笑意。

作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之一,这几年,汤敏出现在媒体上的大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和教育创新的话题。而在这之前,汤敏为人熟知的身份还有,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原参事、“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

他说,研究经济问题是他的专业,但他始终心系教育。因为,他的一生,受惠于教育,与教育结缘。

30万中的一员

时间倒流到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这篇文章,如平地一声雷,吹响了高考制度恢复的号角。此后,中国社会和教育事业持续发展,那一年30多万人的命运因此获得转机。

汤敏是这30万人中的一员。恢复高考,让他的人生走上了由知识搭建的快车道。后来,汤敏被武汉大学数学系录取,并借助当时的灵活的学分制,同时也跨学科学习经济,还在珞珈山结识了自己的一生伴侣和学术同道左小蕾。此后两人一同踏上前往美国留学的旅途,开启了漫长且丰盈的职业生涯。

回顾40多年前的这场高考改革,汤敏很是感慨。作为高考的受益者,他深知教育之于个人社会的重要意义。

1998年,他与同为经济学家的妻子左小蕾建议,“三年内将大学招生人数扩大一倍”,被时任总理朱镕基与主管教育的副总理李岚清采纳。

“高考扩招之父”的头衔,从此成为汤敏的标签。他说,自己也因此“挨骂”,数十年对教育话题笔耕不辍,部分原因是要证明当年的扩招是利大于弊,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可以由改革所缓解的。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社会科学。当一名经济学家躬身踏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也即教育公平的关注,是多么顺理成章。

更名正言顺的契机是,2010年,汤敏多了一个身份: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从此,教育公平成为他在公益田野上奔走呼告15年的关键词。

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些学科交叉、领域重叠、庞杂的知识交织的缝隙里,汤敏始终以“创新”为行动的旗帜,引领公益创新、社会创新。

创新,没有标准答案

人工智能之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创新而言,意味着什么?有何作用?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是汤敏近期在思索的系列问题。

俗话说,科技生产力是一把双刃剑。汤敏的答案是,掌握御剑之术,是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生产力迭代的不二法门。而御剑之术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考扩招之父”的头衔,从此成为汤敏的标签。他说,自己也因此“挨骂”,数十年对教育话题笔耕不辍,部分原因是要证明当年的扩招是利大于弊,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可以由改革所缓解的。

今年5月末,在深圳零一学院公开课上,汤敏谈论了他对于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创新人才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见解。

如今,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经能从浩如烟海的人类知识中,打捞与筛选出人们所需的答案,且其学习速度与容量同人脑的差距,可谓“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作为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前沿的瞭望者,在这场公开课上,汤敏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当GPT(Generative Pre-Trained)迅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如何用它为服务社会提供方向?

接着,8月初,他发表了专栏文章《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宝贵礼物》,开头第一句便是:教育又要革命了。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1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