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人文学科的救命稻草?
发表于 2024年8月

跨学科:人文学科的救命稻草?

叶祝弟 《探索与争鸣》主编

本文节选自《澳门理工学报》2024年第3期

除了学科体制和学科内部的问题外,人文学科往往无法对外界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其结果是人文学科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需要。雪上加霜的是,作为人文学术生产流程之关键一环的学术发表,情况也不太乐观。在当今中国,人文学者发表越来越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一重要原因是,过于拘泥于学术期刊评估指标,趋利避害式的思维导致人文类学术期刊阵容越来越萎缩,可供人文学者发表文章的版面越来越少。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人文学科的危机。

与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因为学术兴趣或者市场经济的作用催生的跨学科研究相比,中国当下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新一轮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逻辑。当下的跨学科更像是扎根于中国经济社会现实,行政部门主动为之、高校学者上下呼应的集体行动。新一轮跨学科不仅是对传统学科自身缺陷的不满和改进,更是为了回应日常生活世界变革对人文学科调适的呼吁,迎接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比如,基因编辑背后的科技伦理反思浪潮、ChatGPT背后知识生产的重新定义,其本质是在不确定时代,人们尝试寻求解决方案的一个通道和手段。当然,从国家角度,这一轮跨学科关系到更为重大的主题,比如日益剧烈的国家竞争,中国社会的技术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所需要的人文知识创新等。

回首人文学术发展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文科,可谓文科1.0版,它是以现代性的追求为核心,以确立民主与科学两大支柱为主要使命的现代学科变革,核心目标是解决民族存亡危机下的社会和思想文化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自己的文科体系,可谓2.0版。而文科3.0版是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肇端,文科3.0版的重要使命是重新界定学术和政治关系以及建构中国人文学术的自主性。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1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