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悄悄变身
作者 赵靖含
发表于 2024年8月
扬州明月湖夜景

8月初,扬州瘦西湖风景区里挤满了游客。

暮色下,穿着粉色长裙的小女孩蹦蹦跳跳,踩进了一片树林。青砖铺成的地面被灯光一洒,陡然浮现了一首首古诗。远处的湖面,水花凌空般溅起,竟生生映照了一幅幅运河图景。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青史里诗人的笔墨一挥,扬州盛名便远扬千年不衰。

与此同时,这座城市的另一角,却是忙碌光景。

扬州科技局正在筹备着一些不那么“浪漫”,却相当“硬核”的事情。瘦西湖创客周刚启幕,各项跨城产业交流活动纷至沓来。两天三城的出差节奏已不罕见,他们刚从扬州抵达武汉,成立新建的域外创新中心,待返程后又需前往上海。

热火朝天的8 月,揣着资料、步履不停的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核心腹地频繁出现,城市的车流之中潜藏着无数等待发生的机遇。只是,这一次的主角是人们印象中的松弛之城扬州。

正如人们会因为美貌和才情忽视林徽因的建筑学成就,扬州也被低估了太久。当数以万计的游客流连于瘦西湖、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或是行走在东关街、何园时,鲜少知晓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蝶变。

3月1日起,全国首部以产业科创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扬州市产业科创促进条例》开始施行。7月30日,扬州市委召开常委会,研究制定《关于支持产业科创激励担当作为的实施办法(试行)》。

8月7日,2024中国(扬州)瘦西湖创客周开幕,现场发布了扬州市首批22家创新联合体、首批20个应用场景机会清单以及揭牌了首家市域科创中心。

一组政策动向,一项科创大赛,从决策到实践的层面,都彰显了扬州正逐渐转型为一座产业科创之城,不仅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和人才,还逐步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一座崭新的“未来”扬州,轮廓初现。

选定扬州

扬州悄悄变身的故事,在卷帙浩繁的文件库里也许能够看得更加完全,但如果我们要快速进入科创这个全新的章节,可以先从来到这里的人讲起。

2022年初,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育材堂(苏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易红亮,正在烦恼一件大事。他的团队去年底花费千万欧元,购买了一条全球最先进的激光拼焊一体制造产线,预计在2023年初就会到位。但这条产线落在哪个城市,还尚无定论。

而扬州,恰在此时抛了一个橄榄枝。2022年,扬州科技局通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国汽轻量化(江苏)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引进到了扬州,易红亮正是陪同专家之一,也因此机缘,他了解到了扬州科技局的相关工作。

再5个月前,2021年10月22日,扬州市第八次党代会确立了“聚焦‘三个名城’,争做‘三个示范’,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的奋斗目标,其中,产业科创名城排在首位。

产业加科创,这正是易红亮心中等待落地的那块石头,科研孵化工作做了许多年,他亟需一个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摇篮。扬州务实的工作理念,与他不谋而合。

在扬州的计划里,易红亮是年轻有为的科创人才,对产业前景有着深远的规划,扬州想要真正实现突破,就是需要集聚这样的人。而在易红亮的视角里,这个以前居然没来过的城市,给了自己最大的支持和信心。

再是创业的前两个月,扬州政府部门带着罗红宇一家一家地去跑市场,“跑了大概有80家企业,这是让我非常感动的一个点”。

选择一个合适的城市,并不简单。科创资源本身就足够优渥的城市,对企业落地要求严苛,初创者想过关斩将没那么容易;而亟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城市,在招商引资时着重看的是可预见的税收贡献,新公司同样不会获得最大的支持。

但扬州,既有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可以辐射全国主要的市场,还有可供大型轮船运输货物的运河及码头,最重要的是,扬州能给科创人才尽可能多的政策和真金白银支持,对易红亮和他的育材堂而言,这里无疑就是最佳的选择。

2022年9月,育材堂在扬州正式落地、签约,并完成注册。2023年3月,那条昂贵的产线终于成功入驻“新房”,易红亮说,那是一个“非常高大上,非常现代化的工业厂房”。

厂房代建,同样也是新晋独角兽航天锂电科技,最终选择落地扬州的重要原因之一。

扬州高邮本有现成的铅酸锂电池产业园,在双碳目标和产业科创的发展引领下,升级优化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而孕育于深圳的航天锂电,核心产品便是大圆柱磷酸铁锂电芯技术,正好能为扬州补全新能源产业缺口之一。

就这样,一个深圳团队移植到了扬州的土壤里。2020年9月,航天锂电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成立。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1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