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祛魅时代的人才需求
作者 谭保罗
发表于 2024年8月
AI创意图(制作/本刊记者 施泽科)

对全球金融业来说,2024年最醒目的关键字莫过于“裁员”。无论是在纽约、伦敦,还是亚太的中国香港和日本东京,或者中国内地的北京和上海,不少金融从业者都遭遇了职业生涯的去留危机。

从宏观来看,危机来自三方面原因。首先是经济和技术周期的因素,IPO项目大量减少,投行人士“僧多粥少”,从初级分析师到董事总经理,甚至区域负责人,很多岗位都显得多余。无论中美,还是东南亚,很久都没有出现过去20年那种成规模的科技公司上市大潮了。

其次,全球也处在货币周期的低谷之中。美元降息迟迟没有到来,全球很多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相对收紧,这使得除了美日等发达市场的股市之外,全球资产价格一直都处于相对低位,资产管理行业只能被动收缩,从而面临结构性的人才过剩问题。

地缘政治也是造成金融人才供给失衡不可忽略的因素。美元资本在全球进行地理上的重新配置,使得一些经济体的投资机构必须重新寻找LP(有限合伙人),展开更激烈的本土募资争夺战。所有人都必须及时转变方向,稍慢一步,即被别人抢占先机,自己只能裁员降本。

不过,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所谓的“就业问题”本质上是结构性的,而非普适性的,即技术型人才可能面临严重过剩,但资源型人才依然会供不应求。在货币相对紧缩、募资越来越难、项目资源愈发短缺的时代,这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问题将更加突出。

这将深刻地影响行业的每一个人。

两种人才

尽管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中信建投“体育生事件”注定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行业内外时常被引用的“典故”。事件也必然成为中国金融业转型的一个有趣注脚。

人们对事件之所以产生激烈反应,显然在于一种不公平感。男主角出生于富裕家庭,不但以体育特长上名校,而且还能进入中国最好的投行之一去实习。在券商界,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和华泰证券被认为是最好的四家本土投行,业内所说的“三中一华”,指的就是它们四家。如果不是京沪最顶级的名校,要进入这些投行实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如果把事件仅仅定义为普通人因不公平感助推,而产生的一次舆论事件,那么就实在太过肤浅。它真正反映的问题是,部分券商的内部管理出现了一些状况,看似小纰漏,却是不容忽视的风控问题。

实习生在社交媒体曝光重要项目和重要客户的信息,这对任何一家正规机构来说,都是无法原谅的错误。对新员工和实习生进行保密培训,是最基本的流程。然而,错误依然发生在一家最头部的券商。

差不多和事件同时,一组数据也反映出了行业正处在转折期。按照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券商行业共有34.01万从业者,但相比今年年初,人数减少超过万人。其实,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券商行业裁员和降薪就成为了稀松平常的现象。一些个案性质的悲剧性事件,也被认为和行业的裁员降薪有关。

在券商的裁员潮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不少资深员工被裁撤的时候,应届生新员工的招聘却并未停止,而且,业务部门依然在招聘实习生。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1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