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用了兴奋剂的美国运动员,成为了美国联邦执法部门的卧底,为调查体育兴奋剂等禁药和人口贩运犯罪计划提供情报,从而免于起诉和处罚,甚至还能继续参加比赛。
上述堪比影视作品情节的魔幻现实,被今年8月7日路透社的报道曝光。随即,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跟上“补刀”,针对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允许摄入兴奋剂的本国运动员不受罚,反而若无其事参与赛场竞争来充当线人的“秘密策略”,发表了声明回应,称自身从未允许“让药物作弊者继续参加比赛以获取他人罪证”,意指这纯属美国反兴奋剂机构一意孤行的妄为。
这就像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在这篇声明的末段所说:“当其他运动员知道,自己是在和美国反兴奋剂机构知晓的作弊者一起竞争时,这该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是如此讽刺和虚伪,美国反兴奋剂机构总是怀疑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反兴奋剂组织没有严格遵守规则,自己多年来却不公开真实的情况,而允许作弊者继续参与体育比赛。”
顶格处理立场统一
事实上,如从业人员涉赌、涉及种族主义问题等行为,各个运动项目的监管组织所下的处罚措施,更容易引起讨论和争议;在过去体育行业不同领域的相关案例里,难免出现人们对于彼此尺度差距过大的怀疑甚至不解。但在禁药问题上,各项国际赛事里,业内已经达成超越任何单项体育运动的共识,处罚尺度最为统一,也让反兴奋剂成为全球竞技体育中,最为严苛的规则之一。
简单言之,“一次阳性,禁赛四年”。一旦被发现,涉事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遭到顶格处理。抓到即重罚,体现了世界职业体育圈对一度泛滥的兴奋剂,深恶痛绝的态度。
简单而言,自从上世纪中叶,合成类固醇在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里被服用后,在日常讨论范围内常出现的现代兴奋剂,多指那些通过对人体激素水平的主动干涉,可使运动员体能在短时间里实现增强,却会对其身体造成极度危害的化学药物。
“如果让我选择缩短20年生命,而获得永远的世界纪录,或者做一名平庸的运动员,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像这样渴望功成名就的极端论调,在职业体育圈内并不罕见。可是体育真正的魅力在于,要在大家达成共识的规则框架内,来展示人体向上的体能和技巧。正因如此,打击兴奋剂,维护纯粹的体育精神,是所有国际体育赛事不可推卸的永恒使命。
强势主导积怨已深
到1960年代,在比赛更衣室里遍地针筒、运动员药物滥用的问题得到重视以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奥委会”)是走在反兴奋剂斗争最前列的扛大旗者。它组建了全世界最早的体育组织医学委员会,建立了国际体育仲裁法庭,还出资成立了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一个完全独立的,管理全球反兴奋剂事务的机构”,在确定和及时更新《兴奋剂目录》等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督促各国反禁药工作的规范化和行动一致性。
发展至今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地位和理念,已经得到了各国政府和各国际体育组织的普遍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