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李若彤,人生过半再出发
作者 黄茗婷
发表于 2024年8月

演艺圈里,配得上“仙气”一词的人不多,但李若彤必定位列其中。

1995年,李添胜版《神雕侠侣》面世,让古天乐饰演的杨过和李若彤饰演的小龙女成为几代人心目中,最能还原金庸笔下人物神韵的经典形象。

由此,“姑姑”的称呼变成了李若彤的后缀,同行叫,粉丝叫,网友也叫。这么多年来,李若彤已经习惯了这个称呼。

像“小姨”一样,“姑姑”在中文语境内,是有经验有智慧的长辈,也是甚少代沟又亲切的朋友。这何尝不是李若彤在互联网上的形象呢?

这几年,“姑姑”出山,李若彤不再只是荧屏上白衣飘飘、自带仙气的“小龙女”“王语嫣”。她身穿健身服、辣妹装、复古旗袍,在竖屏的世界里变得鲜亮活泼,带着团队尝试万物。她以一己之力,让天津大姨盘头成为互联网追逐一时的风潮;她到杭州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探店,给冷清的线下实体销售带来了人气。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在互联网的场域,被一视同仁。

原本,李若彤只是怀着一颗好奇心去探索世界。但短视频突破圈层的魔力,让她看到了锦上添花的意义。“如果我的能力可带动每一方面,那自然是好的,不要吝啬自己的能力。”

不吝啬,不惜力,是李若彤当下的状态,对待演艺事业也如此。今年8月,58岁的她还在勇往直前。这个夏天,李若彤加盟了短剧这一新事物,接拍了短剧《午后玫瑰》,一部讲述中产家庭里的全职妈妈在遭遇破产危机后重返职场的故事。

女性成长向的叙事,向来是影视世界的长红题材,但为何偏偏是“陈琳”这个角色和她的故事能打动李若彤“出山”?在短剧带着流量和争议突飞猛进的时代,作为一名珍惜羽毛的老戏骨,她如何看待这一新鲜事物?怀着这些好奇,6月中旬,南风窗记者来到《午后玫瑰》的杀青现场,专访了演员李若彤。

南风窗记者见到李若彤时,她刚结束一场戏的拍摄,走出摄影棚,来到窗前,坐在一张塑料椅上,捧着剧本继续看台词。白色长袖衬衫,一头乌黑的长直发,属于职场女性的典型穿搭。

在她的身后,有一扇窗户,外面是一片农田,不知名的虫子在低鸣,宣告着青岛6月的暑气渐起。摄影棚内外没有空调设备,只有一把大风扇轰隆地低鸣着。剧组里人来人往,场务拖着道具走来走去。

那是一个快节奏但高要求的短剧剧组。同一场戏份,多机位拍摄,不同机位需要拍摄三次以上。一场戏结束后,转场布景,无缝接入下一场戏。

李若彤喜欢吃食物的本味,这可以说是她的生命哲学。对于生活,对于表演,不要有太多额外的添加,“调味料加得太多,你就忘记了生活的本味在哪里”。

转场休息时,李若彤也只专注在剧本上,不同颜色的划线和笔记是她揣摩角色的脚注。她很少抬头看旁人,偶尔抬头思考,那双深邃的眼睛透出一种威严,让人不敢打扰。

一个包也不留

专注,是李若彤在剧组的状态。短剧拍摄周期很短,但工作量不比长剧少,相比长剧通常一周有一天休息的节奏,短剧要求所有情节在15天内完成。这对剧组所有人的工作效率提出了要求,哪怕是主演李若彤也不例外。

高强度的工作挤压了她健身的时姑姑说(这个价位)就很符合人物设定”。

导演沈宏翔告诉南风窗,在围读剧本时,李若彤发现了一个大家都没注意的点是,原先剧本对于丈夫的刻画不够丰富。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1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