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成绩单该不该寄家长”说开去
作者 徐川
发表于 2024年9月

“大学成绩单要不要寄给家长?”“绩点靠后该不该请家长?”“大学还需不需要建家长群?”“要不要对大学生进行家访?”诸如此类的问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热议。而问题的关键都指向如何在高等教育阶段更好地发挥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校协同育人。从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再到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汇聚家校协同育人合力作为一以贯之的要求,为提升家校协同育人水平指明了方向。

应该看到,学校和家庭间之所以存在沟通层面的问题,焦点不在于家校协同的必要性,而在于其实效性。从现实来看,当前高校阶段的家校共育尚存在理念目标不同步、功能定位不清晰、工作举措不得力、平台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因此,解决家校协同育人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发挥家校协同育人合力,要从“协”和“同”上下功夫,既要有方向上的把握,也要有措施上的落地,既要有高校的积极主导,又要有家庭的主动尽责。

理念协同,让育人目标更聚合。观念决定行动,目标决定方向。大学育人,必须处理好“让学生自由生长”与“让学生少走弯路”两种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前一种理念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在关切己身的学习、读研、工作等议题面前,理应有自主决策的空间;后一种理念认为学生成长试错有代价,要谨防“进死胡同”“走错路”。两种理念都有其合理性,但必须结合大学生成长阶段、身心特点全面考虑,避免偏狭化极端化。同时,要把握好教育方式“软”与“硬”、教育标准“宽”与“严”、教育手段“松”与“紧”、教育体验“自由”与“受限”的度,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感受,不以“为你好”的名义遮蔽学生独立生长的可能,也不强制学生服从管理,避免因为定位不清而导致“两张皮”“两条线”“一头热”。

本文刊登于《新华月报》2024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