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背后是老年人的“精神空巢”,他们渴望被关注和充实自我。
在记者对国家老年大学及甘肃、福建等地老年大学的采访中,有学员表达了自己的期待——老年大学应该是颗种子,撒到广袤的土地上,让它去生根发芽,去影响别人,由一棵树变成一片树再变成森林,惠及更多银发人群。
新的历史机遇,为老年大学发展、老年教育现代化提供更好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搭建起更为完备的教育体系。
然而,采访中,同样有办学者、受访专家表示,当下,老年教育在资源供给、渠道下沉、部门协同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深层次问题。一些公立老年大学,特别是国家老年大学,在教育教学、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水平上的优异表现,很难代表老年教育的整体水平。“距离让更多老人提高生命质量、彰显生命价值、美化生命体验、走上精神富养路,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老年教育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西部一地级市开放大学的工作人员举例说,虽然其所在学校在老年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办学还存在不少困难。如,老年教育工作在当地得到的政策支持不够;目前除了向学员收取一定的培训费外,一系列老年教育培训,均由学校自筹资金垫资开展,经费来源尚未解决;学校的教学场地、教学资源、师资等配套设施和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标发达城市,还没有建成师资库、志愿者库、课程库等老年教育资源库。
记者在东部某村走访调研时,有学员坦言,村里的乐龄学堂圆了他儿时的学习梦,但遗憾的是这里没有固定师资、固定课程,老师教什么学员就学什么,学了很久,“什么都会,也什么都不会”。
在服务乡镇老人的过程中,有社工发现,当前,很多乡镇都建起了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院,硬件设施特别好。他们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不用为场地发愁,但却缺少一个自上而下贯通、长效发力的机制,把各方资源有效融合在一起,用活场地,持续开展文娱活动,更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这些发现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朱耀垠的观察一致。“优质的老年教育资源‘一座难求’和部分地方基层老年学校资源闲置的现象并存,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办学率偏低、村(社区)老年学校的入学率偏低、基层老年学校的巩固率偏低、基层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朱耀垠说。
朱耀垠介绍,认识层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或偏差——有的基层干部对老年教育存在一些模糊、片面的认识,或者以为办老年教育就是投巨资,把市、县老年大学的大楼建漂亮些,而基层老年教育则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或者认为老年教育未列入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未列入政绩考核,因而不是什么急迫任务,可以放一放、缓一缓。
“由于对老年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一些地方老年教育工作难以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难以纳入财政预算的总盘子。”朱耀垠说,此外,还有部分家庭成员存在“教育资源用在老年人身上是浪费”的错误观念,有部分老年人存在“人老了学习无用、学不会、记不住”或“老年大学就是老干部大学”的畏难情绪、消极态度或片面认识。
亟待形成稳固教育合力
有办学者认为,老年教育发展途中存在的问题与当下“多龙治水”的局面有关——多头管理,却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考核标准,难以形成稳固的教育治理合力。
记者了解到,我国老年教育在办学及管理上,涉及部门较多,各部门权力、职责不同,各自的办学理念和人、财、物配置情况也不同,致使多个办学主体在网络体系、课程资源、活动场所、师资团队等诸多资源上,形成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