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过参加工程的二十多个学科的四百多位学者共同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指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据此,西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并称为中华文明三大源头,西辽河文明这个概念正式提出。
西辽河地区人类文化遗存丰富,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西辽河地区文明因素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也在得到不断的印证,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集中地反应在这里,先秦前如此,就是以后,‘从五胡乱华’到辽、金、元、明、清许多重头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浅谈东山嘴》,载《考古》1984年第6期)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西辽河文明区域文化单元演进路径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结构中具有典型意义。
一、独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辽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是东北地区南部最大的河流,辽河有两个支流:东辽河与西辽河。西辽河是辽河的上游,也是辽河的最大支流,由南源老哈河与北源西拉沐沦河在通辽市开鲁县境内汇合而成,在历史文献中曾与西拉沐沦河合称潢水、辽水或大辽河。西辽河干流流经开鲁县、科尔沁区、双辽市、昌图县四个县区,在辽宁省昌图县长发乡福德店村与东辽河汇合为辽河干流。西辽河整个流向是由西向东,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广泛分布着山丘草原和黄土丘陵地貌,气候干旱,暴雨集中,植被不良,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和燕山北麓夹角地带的西辽河流域,大体上位于东经117°—123°,北纬41°—45°之间,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同时也是中原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的交错区域。西辽河地区属于欧亚大陆草原通道南缘东端,濒临北太平洋西岸,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意味着古代的西辽河地区,处于连接中国南北和沟通世界东西的交通要冲,因此成为多种经济类型交错、多种民族成分杂居、多种文化元素荟萃的中心带之一。
西辽河文明是一个以西辽河流域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单元,位于中原农耕文化、北方草原文化、东北渔猎文化三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是多民族成分杂居、多种文化元素荟萃之所。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沟通东西南北的“大驿站”,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熔炉”,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因素相结合,便造就了这里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单元——西辽河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单元,西辽河文化的核心区基本明确,大体上涵盖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辽市、赤峰市、河北省承德市、辽宁省的朝阳市、阜新市、沈阳市、铁岭市、吉林省四平市等地区,其边缘模糊,难以清晰界定。
二、西辽河文明区域文化单元的演进路径
西辽河文明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辽河文明的演进路径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结构框架内具有典型意义。
远古时期,万年以上的文化根脉
西辽河早期文明的研究几乎与中国百年考古学同步,几代考古人的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西辽河流域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发掘的考古学材料有翁牛特旗的“上窑遗址”。进入新石器时代,已经发现的考古学材料有:距今约9000年的“小河西文化”、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约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约6000年的“红山文化”、约5000年的“小河沿文化”,形成了较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进入新石器时代的西辽河流域先民发明了原始农业、开始定居、建造房屋、饲养家畜、烧制陶器、磨制石器和玉器,文明因素不断积累,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脚步,为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材料的支持。
上古时期,“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所指出的: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各区域文化都是土生土长,独立发展,呈现出“满天星斗”的局面。各区域文化之间又存在远距离文化交流的现象,在距今5000年左右,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结构特征在源头就有表现。西辽河文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同为中华文明源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辽西地区的考古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这里可谓是“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中华文明的新曙光》,载《东南文化》1988年第5期)。




